[实用新型]一种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7618.0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03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欧宗味;叶建伟;卿辉斌;陈小东;王翀;蒋文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元 催化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排放污染控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机动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其中机动车尾气作为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对我国的空气环境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所占比例已超过70%,因此,加强机动车排放治理刻不容缓。对此,国家对机动车有害气体的排放将执行“国六”排放标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在新的标准下,排气后处理三元催化转化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布置原因,传统的三元催化器载体涂层入口端速度均匀性较低,实际使用中往往无法发挥其全部转化作用。现有的三元催化器如图1和图2所示,废气从排气歧管1进入三元催化器进气端锥2后,直接进入三元催化器3,废气的流动方向从排气歧管1 进入进气端锥2后改变较大,在没有任何导流的情况下,废气在进气端锥2的后部流动紊乱,产生涡流,一方面使得氧传感器4无法准确测试到各缸的氧含量,不能准确调节燃料的喷射量;另一方面三元催化器3载体涂层入口端速度均匀性较低,三元催化器转化效率偏低,使发动机排放恶劣,无法满足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结构,能够提高氧传感器检测的准确性和三元催化器的催化转化效率,增强排放控制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结构,包括进气端锥,所述的进气端锥的前部为与多个排气歧管连通的端锥入口,后部为与三元催化器连通的端锥渐扩出口,其特征在于:端锥入口与端锥渐扩出口之间设有端锥缩口,端锥入口与端锥缩口之间形成横截面先逐渐扩大,再逐渐缩小的端锥汇集空腔。
进一步,所述的端锥汇集空腔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进一步,所述的端锥汇集空腔的最大流通面积为单个排气歧管流通面积的 1.5-2倍。
进一步,所述的进气端锥的四周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的进气端锥的中部设有氧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结构,提高了废气通过三元催化器的速度均匀度,并能准确反应各缸的氧含量信号,精确标定,达到好的性能和排放;在全速全负荷时,进气端锥的外壳加强筋又能充分向外散热,防止局部过热;从而提高三元催化器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针对原结构改动较小,不影响原焊接工艺。
不同车型可以根据空间布置情况对进气端锥的具体形状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三元催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三元催化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三元催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三元催化器进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三元催化器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排气歧管;2、进气端锥;21、端锥入口;22、端锥汇集空腔;23、端锥缩口;24、端锥渐扩出口;3、三元催化器;4、氧传感器;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图5所示的一种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结构,包括进气端锥2,所述的进气端锥2的前部为与多个排气歧管1连通的端锥入口21,后部为与三元催化器3连通的端锥渐扩出口24,其特征在于:端锥入口21与端锥渐扩出口24之间设有端锥缩口23,端锥入口21与端锥缩口23之间形成横截面先逐渐扩大,再逐渐缩小的端锥汇集空腔22。本实用新型三元催化器进气结构的进气端锥由图1的平直过渡结构优化为先经端锥入口21逐渐缩小,然后进入逐渐扩大再逐渐缩小的端锥汇集空腔22,最后通过端锥缩口23逐渐扩大进入端锥渐扩出口24 的先渐缩再渐扩再渐缩再渐扩的结构,可以使各缸排气歧管汇合的废气通过端锥入口21汇集到端锥汇集空腔22进行充分混合,便于设置在端锥汇集空腔22中部的氧传感器准确测试各缸氧含量,并使得废气的流动在较短距离内得到充分调整;废气再通过端锥缩口23到端锥渐扩出口24,膨胀扩散进入三元催化器3,提高了废气流向三元催化器3的速度均匀度,避免进气端锥2内的废气流动紊乱,产生涡流。
端锥汇集空腔22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端锥汇集空腔22的最大流通面积为单个排气歧管1流通面积的1.5-2倍。
进气端锥2的两个缩口,端锥入口21和端锥缩口23的内壁进行倒角。
进气端锥2的四周设有加强筋5,可以起到向外散热作用,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从而提高整个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7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激光加工晶圆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基于多模态融合的光谱波段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