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气再循环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9202.4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9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福志;苏方旭;马世博;郑伟;孙雪迎;张晓娜;张艳青;贺燕铭;田安民;陈桂祥;李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17 | 分类号: | F02M26/17;F02M26/25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10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气 再循环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气再循环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排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技术可简单的认为是将气缸内燃烧后的废气经冷却后再次送入气缸,由于废气本身不参与燃烧,但废气占据了一定的容积,使发动机进气过程泵气损失得到有效降低,以达到改善发动机燃油消耗率的目的。
高压EGR系统一般在排气歧管末端取气,取气口和气体流动方向垂直,依靠与进气歧管稳压腔的静压压差将废气压入。存在的问题有两点,其一是利用静压压力差产生动力;其二是废气在稳压腔内混合时间短,易造成各缸废气量不一致,燃烧一致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气再循环装置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的高压EGR系统通常在排气歧管末端取气,因取气口和气体流动方向垂直,易造成各缸废气量不一致,燃烧一致性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气再循环装置,包括:
取气管、排气再循环EGR阀、EGR冷却器和EGR进气歧管;其中,
所述取气管的一端与排气歧管总管相连,另一端通过EGR阀与所述EGR冷却器连接;
所述EGR冷却器与所述EGR进气歧管连接;
其中,所述取气管的设置方向与所述排气歧管总管排出的气体的气流方向平行;
所述EGR进气歧管包括多个EGR进气歧管支管,且每个EGR进气歧管支管分别与缸体中的一个气缸连接,所述EGR冷却器流出的冷却气体经由所述EGR进气歧管支管进入对应的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EGR进气歧管还包括:
EGR稳压腔;
所述EGR稳压腔的一端与所述EGR冷却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EGR进气歧管支管连接;
其中,所述EGR稳压腔上设置有与所述EGR进气歧管支管一一对应连接的气体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EGR冷却器通过气体管路与所述EGR稳压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EGR稳压腔为圆柱体或长方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EGR进气歧管支管设置在进气歧管上。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方案,通过将取气管的设置方向与气流方向设置的一致,充分利用了排气动压;并且利用独立的EGR进气歧管支管进行冷却气体的分流,实现了各缸独立喷射,保证各缸废气量的一致,保证了燃烧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排气歧管总管;20-缸体;21-气缸;30-进气歧管;40-涡轮机;50-催化器;60-压气机;70-空滤器;100-取气管;200-EGR阀;300-EGR冷却器;400-EGR进气歧管;410-EGR进气歧管支管;420-EGR稳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高压EGR系统通常在排气歧管末端取气,因取气口和气体流动方向垂直,易造成各缸废气量不一致,燃烧一致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排气再循环装置及汽车。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再循环装置,包括:
取气管100、排气再循环EGR阀200、EGR冷却器300和EGR进气歧管400;其中,
所述取气管100的一端与排气歧管总管10相连,另一端通过EGR阀200与所述EGR冷却器300连接;
所述EGR冷却器300与所述EGR进气歧管400连接;
其中,所述取气管100的设置方向与所述排气歧管总管10排出的气体的气流方向平行;
所述EGR进气歧管400包括多个EGR进气歧管支管410,且每个EGR进气歧管支管410分别与缸体20中的一个气缸21连接,所述EGR冷却器300流出的冷却气体经由所述EGR进气歧管支管410进入对应的气缸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92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有碳罐的空气滤清器及车辆
- 下一篇:一种高均匀性EGR混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