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除水功能的润滑油调和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7550.1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34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赵旭魁;张明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泰联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7/18 | 分类号: | B01F7/18;B01F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266109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功能 润滑油 调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除水功能的润滑油调和罐。
背景技术
润滑油调和罐是润滑油生产工艺中常用的调和设备,通过调和能够使油品中的各种原料充分混合,达到符合规范标准的性质与功能,并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润滑油调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原料的含水量会直接影响调和产品的浑浊度和油品外观,有时还会引起某些添加剂的水解,从而降低添加剂的功能效果,因此应该尽量降低原料的含水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降低润滑油原料中的含水量,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除水功能的润滑油调和罐,包括罐体、驱动电机、转轴、锚式搅拌器、加热盘管、循环泵以及除湿机,所述罐体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罐体顶部并通过转轴与设置在罐体内的锚式搅拌器连接,所述加热盘管以螺旋式设置在罐体内,所述循环泵的进料端通过管道与罐体底部连接、出料端通过管道与罐体顶部连接,所述除湿机通过排气管与罐体内部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罐体外壁设有真空夹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锚式搅拌器包括U型搅拌臂以及涡轮搅拌叶片,所述U型搅拌臂的横臂与转轴的底端连接,所述涡轮搅拌叶片与转轴连接并设置在U型搅拌臂的两纵臂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除湿机能够将罐体内的水分排出,并在锚式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下,将原料中所包含的水分脱离出来,然后跟随搅拌过程中产生的气泡进入罐体,并被除湿机排出,有效降低了原料和罐体内的含水量,提高了油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锚式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罐体;11-进料口;12-出料口;13-真空夹层;2-驱动电机;3-转轴;4-锚式搅拌器;41-U型搅拌臂;42-涡轮搅拌叶片;5-加热盘管;6-循环泵;7-除湿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具有除水功能的润滑油调和罐,包括:罐体1、驱动电机2、转轴3、锚式搅拌器4、加热盘管5、循环泵6以及除湿机7。
罐体1顶部设有进料口11、底部设有出料口12,罐体1外壁设有真空夹层13,以保证罐体1内的热量不会流失。
驱动电机2设置在罐体1顶部并通过转轴3与设置在罐体1内的锚式搅拌器4连接,如图2所示,锚式搅拌器4包括U型搅拌臂41以及涡轮搅拌叶片42,U型搅拌臂41的横臂与转轴3的底端连接,涡轮搅拌叶片42与转轴3连接并设置在U型搅拌臂41的两纵臂之间。
U型搅拌臂41适于搅拌粘度较高的液体,可清除附着在罐壁上的粘性反应产物或堆积于罐底的固体物,并保持较好的传热效果。涡轮搅拌叶片42在旋转时使原料产生高度湍动的径向流动,利于将原料中的气体与液体分离,提高油品质量。
加热盘管5以螺旋式设置在罐体1内,用于对原料加热,使罐内始终保持合适的调和温度。
循环泵6的进料端通过管道与罐体1底部连接、出料端通过管道与罐体1顶部连接。循环泵6不断地将原料从罐底抽出,再返回罐内,在循环泵6的作用下形成主体对流扩散和涡流扩散,使油品调和更加均匀。
除湿机7通过排气管与罐体1内部连通,除湿机7能够将罐体1内含有水分的空气抽出,并在锚式搅拌器4的搅拌作用下,将原料中所包含的水分脱离出来,然后跟随搅拌过程中产生的气泡进入罐体,并被除湿机7排出,有效降低了原料和罐体1内的含水量,提高了油品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泰联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泰联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75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