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组装式弯头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0940.6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0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嘉盛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33 | 分类号: | H01R13/533;H01R13/514;H01R4/7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神州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51 | 代理人: | 范亮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弯头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车用组装式弯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汽车连接器约占连结器产业20%左右,未来可望在汽车电子产品的带动下,占有较大的比例。以产品成本结构而言,中国现在每辆汽车平均用到的连接器成本只有几百元,与国外每辆车的连接器成本大约在125美元~150美元来看,中国汽车连接器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每辆汽车将使用到600-1000个电子连接器,远远大于现今所使用的数量。
中国未来将可望成为未来全球汽车连接器重要的生产基地。除了现有一线知名国际大厂外,其他尚未前往中国设厂的厂商将因为当地需求不断提高,本土化采购,成本优势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在中国建立起生产据点供应当地汽车零组件厂商所需。因此,未来中国汽车连接器产业,将是外资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国也将在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发展下,成为汽车连结器的重要生产国家之一。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振动比较强烈,但现有的连接器并不适用于长期处于振动的环境中,连接处容易松动而造成电性连接中断,缺陷明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方便、连接稳固,并适用于振动环境中的车用组装式弯头连接器,尤其适用于插座上方空间不足的电连接场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用组装式弯头连接器,包括P形塑胶外壳及装设于P形塑胶外壳内的胶芯组件,还包括P形上盖及与P形上盖对合连接的P形下盖,所述胶芯组件固定于P形上盖与P形下盖对合形成的空间内,P形上盖和P形下盖均与P形塑胶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胶芯组件包括绝缘胶芯及装设于绝缘胶芯的多个电接端子,该绝缘胶芯设置有凸起的第一楔形扣,P形塑胶外壳、P形上盖和P形下盖均开设有扣接孔,第一楔形扣穿过P形上盖或P形下盖的扣接孔后再与P形塑胶外壳的扣接孔的内壁抵接。
优选的,所述P形下盖的伸出部设置有线材捆绑部,所述P形塑胶外壳的伸出部开设有用于线材穿过的通孔,该通孔的位置与线材捆绑部对应。
优选的,所述P形上盖设置有弹性锁勾,所述P形塑胶外壳设置有与弹性锁勾抵接的弹片,该弹性锁勾的末端设置有凸起的第二楔形扣。
优选的,所述弹性锁勾的末端为半圆形端部,该半圆形端部的两侧向中间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楔形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组装式弯头连接器,实际应用中,导电线材与胶芯组件的端子进行焊接固定,利用P形下盖和P形上盖的扣合设计,避免了焊接点处视频线的弯折,从而保护焊接点不受损坏,大大提高了连接器公头抗弯曲能力和耐用性。胶芯组件整体位于P形上盖与P形下盖对合形成的空间内,且P形上盖与P形下盖整体包覆于P形塑胶外壳和塑胶尾盖形成的空间内,有效提高了连接器公插的安全性,绝对避免了连接器公插内导电部分与汽车内的金属部件接触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电信号的传输质量,传输效果更佳,且组装难度低,连接器公插的结构稳固性高,尤其适用于插座上方空间不足的电连接场合,创造性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隐藏P形塑胶外壳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P形上盖和P形下盖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车用组装式弯头连接器,包括P形塑胶外壳1及装设于P形塑胶外壳1内的胶芯组件,还包括P形上盖2及与P形上盖2对合连接的P形下盖3,所述胶芯组件固定于P形上盖2与P形下盖3对合形成的空间内,P形上盖2和P形下盖3均与P形塑胶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胶芯组件包括绝缘胶芯4及装设于绝缘胶芯4的多个电接端子,该绝缘胶芯4设置有凸起的第一楔形扣5,P形塑胶外壳1、P形上盖2和P形下盖3均开设有扣接孔6,第一楔形扣5穿过P形上盖2或P形下盖3的扣接孔6后再与P形塑胶外壳1的扣接孔6的内壁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嘉盛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嘉盛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09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眼控人机交互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定制床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