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3578.1 | 申请日: | 2017-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8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德荣;潘卫东;程青春;朱振荣;邓广琳;罗萌;于剑锋;王超;王灵梅;孟恩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电力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15/10 | 分类号: | F01D15/10;F01K11/02;F01K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郭俊霞 |
地址: | 030006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压纯凝 双模 热力 系统 余热 利用 | ||
1.一种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中压缸、汽轮机组、换热器、加热装置和发电机,所述汽轮机组具有进汽口和排汽口,所述主机中压缸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汽轮机组的进汽口连通,所述汽轮机组的排汽口通过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分别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热装置连通,所述第二管道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三管道设有第二阀门,所述汽轮机组的输出端与所述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组包括小汽轮机、前置小机和离合器,所述小汽轮机的进汽端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四管道设有第三阀门,所述前置小机的进汽端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五管道设有第四阀门,所述前置小机的排汽端与所述小汽轮机的进汽端通过第六管道连通,所述第六管道设有第五阀门,所述汽轮机组的排汽口设置于所述小汽轮机的排汽端,所述前置小机与所述小汽轮机通过所述离合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汽轮机与所述发电机之间设有变速箱,所述小汽轮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变速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与所述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为同步自动离合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组包括调节级组、旁通级组和通用级组,所述调节级组的进汽端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调节级组的排汽端与所述旁通级组的进汽端连通,所述调节级组的排汽端与所述通用级组的进汽端通过通道连通且所述通道设有旁通阀,所述旁通级组的排汽端与所述通用级组的进汽端连通,所述汽轮机组的排汽口设置于所述通用级组的排汽端,所述汽轮机组的输出端与所述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设有第六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热网加热器或热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凝汽器或尖峰冷却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排汽装置。
10.一种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电力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山西大学,未经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电力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357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矿山动力灾害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支管的蜗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