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8045.4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1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云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0 | 代理人: | 王正楠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进样气相 分子 吸收 光谱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分析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滴定仪,确切的说是涉及一种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
背景技术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被测成分所分解成的气体对光的吸收强度与被测成分浓度的关系遵守比耳定律这一原则来进行定量测定的,根据吸收波长的不同,也可以确定被测成分而进行定性分析。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是基于这一原理,通过化学反应将液相样品中的待测成分转化为气体,使气体从液相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载入测量系统测定气体的含量,最后计算出样品中待测成分浓度的设备。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文件CN204128953U公开了一种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该设备是在主机壳体内安装有依序连通的反应器、吸光管、单色器、光电倍增管以及信息处理系统,并通过安装的双向传输蠕动泵实现自动进样。该设备利用蠕动泵传输精度高、密封性好、无污染的特点提高了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的计量精度和分析精度。现有的蠕动泵主要通过步进电机驱动转子带动滚轮挤压U形的弹性泵管,通过泵管变形产生容积的变化实现流体介质的吸取和输送。这种蠕动泵不仅可以在运转时进行流体介质的输送,也可在停止工作时所谓作为截止阀关闭输送管道。但这种蠕动泵也存在一些缺陷:①、对泵管的直径和壁厚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泵管的直径或泵管的壁厚不符合要求,蠕动泵就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自动进样的准确性;②、滚轮对泵管的挤压力不能调整,过大的挤压力不仅加速了泵管的损伤和老化,而且会增加电机的负荷,而较低的挤压力则无法保证泵管的密封,影响蠕动泵的工作稳定性;③、泵管始终受到滚轮的挤压,必须要先对滚轮进行拆卸才能取出泵管,更换非常麻烦;导致设备的维护较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维护方便、工作稳定的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包括主机箱以及安装在主机箱中依次连接的自动进样器、反应器、吸光管、单色器、光电倍增管和信息处理装置,所述自动进样器包括步进电机驱动的蠕动泵,所述蠕动泵包括泵座、转动装配在泵座中的转子以及设于泵座和转子之间的弹性泵管,所述转子包括旋转支架、圆周均布于旋转支架上的若干铰链轴、对应铰接安装于各铰链轴上的连接臂以及转动安装于各连接臂末端的挤压滚轮,各铰链轴、挤压滚轮与旋转支架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在旋转支架上还同轴转动安装有用于同步驱动各连接臂绕其铰链轴转动以调整各挤压滚轮与旋转支架之间轴间距的调整盘,在旋转支架与调整盘之间安装有调整后固定的紧定结构。
在所述的各连接臂上分别纵长开设有长圆孔,在所述调整盘上垂直固定有与各连接臂上的长圆孔导向滑动配合的调整销。
所述的连接臂为弧形结构,所述的长圆孔为沿弧形连接臂纵长开设的扇形长孔。
所述的紧定结构包括垂直固定在旋转支架端面上的紧固螺栓,在调整盘上同心的开设有供紧固螺栓穿出的扇形腰孔。
在所述调整盘的表面通过一体凸设的凸棱固定有调整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是将蠕动泵中用于挤压弹性泵管的滚轮通过对应设置的摆臂安装在旋转支架上,利用旋转支架上同轴安装的调整盘同步调整各滚轮与旋转支架之间的轴间距,通过转动调整盘调节滚轮与旋转支架之间的轴间距,不仅可以调整滚轮与弹性泵管之间的挤压力,使得该蠕动泵可以使用多种不同壁厚、不同直径的弹性泵管,确保了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工作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在蠕动泵维护过程中使各滚轮脱离与弹性泵管之间的挤压,从而方便蠕动泵中弹性泵管的更换,提高了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的维护便利性,该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进样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框图;
图2是图1中蠕动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云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云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80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