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沉积物捕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2632.4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09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黄思宇;蒲俊兵;曹建华;李建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20 | 分类号: | G01N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杨立,付倩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沉积物 捕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流研究试验仪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沉积物捕获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沉积物捕获器,主要两类:一类主要是用于海洋中的沉积物捕获器,为漏斗型,用钢架固定四周的大型仪器,可连续按天收集沉积物,采集量较多(德国HYDRO-BIOS公司的多通道沉降物捕集器),另一类主要是用于内陆的湖泊河流的沉积物捕获器,有两种,一种是在中间的铁杆四周均匀悬挂上4个柱状小杯,悬浮于水中,此装置较小,易携带(丹麦KC-Denmark公司--多通道沉积物捕集器),另一种是小型单通道的柱状接收器,但是是单边悬挂,多用于完全的静水环境中(德国HYDRO-BIOS公司的单通道沉降物捕集器)。虽然这三种装置各有其有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海洋中使用的沉积物捕获器自重过大,当盛满水后更加难以从水中拿出,需要用大型的远洋船并配备大型的起重装置才可以出水面;2、河流湖泊中使用的沉积物捕获器收集沉积物的面较小,影响后续实验测试的使用量,其次由于是悬挂于中间吊杆的四周或是单边悬挂,由于水流的作用容易倾倒,使得获得的沉积物再次洒出,不利于沉积量的估算,同时其出水后需要转移沉积物到其他承装容器中。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沉积物捕获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便携式沉积物捕获器,包括捕获装置、过渡装置和收集装置,所述捕获装置、所述过渡装置和所述收集装置上下依次可拆卸连接后处于内陆湖泊河流中,内陆湖泊河流中的沉积物穿过所述捕获装置后经过所述过渡装置再进入到所述收集装置内完成捕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捕获器结构简单、易安装维护、成本低、易携带;
2、该捕获器非常适合内陆湖泊河流的沉积物获取,容易投放回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进一步的改进:
进一步,所述捕获装置为内部空心的长条柱状结构,在所述捕获装置的顶部开口处设有用于穿过沉积物的蜂窝板,在所述捕获装置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将其内部水体排出的通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采用较长的柱型结构的捕获装置在河流中遇水流快速时也不易倾倒,即使稍微的倾斜也不会倒出其内部接收的沉积物。
进一步,所述蜂窝板上每一个孔的直径为2-3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防止水中生物如鱼或者水流中的垃圾和木棍等从蜂窝板上的孔掉落到捕获装置内。
进一步,所述捕获装置分为上下两部分,并且该上下两部分通过第一法兰可拆卸连接起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便于长条的捕获装置长时间放置在河流后的清洗。
进一步,所述过渡装置为漏斗状结构,并且所述过渡装置的顶部通过第二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捕获装置的底部,在所述过渡装置的底部设有阀门。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过渡装置为漏斗状结构,一方面为了方便沉积物进入下部的接收瓶中,另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捕获器出水时承装的水量;通过开启阀门可以快速排出捕获器出水后内部的水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上对应的设有用于穿过绳索将捕获装置悬挂在内陆湖泊河流中的固定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固定孔使捕获器悬浮在水中,无需挂靠或是组装钢架。
进一步,所述收集装置为承转沉积物的接收瓶,所述接收瓶顶部的开口螺纹连接在所述过渡装置的底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便于收集沉积物以及更换收集装置。
进一步,所述捕获装置、所述过渡装置和所述收集装置为亚克力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降低整个捕获器的重量,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捕获装置,2、过渡装置,3、收集装置,4、蜂窝板,5、通孔,6、第一法兰,7、第二法兰,8、阀门,9、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26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逆变电路
- 下一篇:一种总无机碳高效氧化反应冷凝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