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孕育块浇注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6164.1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55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蒋跃雄;田毅菲;段清忠;刘英;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浦江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20 | 分类号: | B22C9/20;B22D3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10034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孕育 浇注 托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浇注托盘,具体的说是一种孕育块浇注托盘。
背景技术
孕育处理技术在铸铁生产中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它已成为生产优质铸铁件的重要环节,也是生产薄壁、复杂、高强度铸铁及改善铸件加工性能的有效措施。
孕育是高强度灰口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增加石墨结晶核心,从而消除结晶时的白口倾向。对于灰口铸铁还具有改善石墨形态,获得均匀分布、无方向性的,A型石墨,提高铸件组织均匀性的作用。对于球墨铸铁还有益于提高石墨的圆整度,减少晶间偏析。孕育处理现已成为控制铸铁组织与性能的重要手段;
原来的铸造成型孕育块的生产工艺是用中频感应电炉熔配孕育剂,完全熔化后倒入浇铸中间包,再吊运浇铸中间包到孕育块成型模具上方来回移动,将铁水浇入模具。这种在生产实际中大量采用的生产工艺,环节多、液态孕育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热能的损耗,增加成本,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孕育块浇注托盘,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方便,成本低,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合理组配已有生产设备、设施,不增加资金投入;去掉了浇铸中间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生产安全性,也为企业节约了资金;改善了工作环境;浇铸时,操作者远离高温铁水,降低了劳动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孕育块浇注托盘,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在底座上端面设有平板,平板呈矩形结构,平板上端面设有围护框架,在围护框架内部沿其高度方向设有贯穿的浇注空腔,在浇注空腔中并排设有多个孕育块模具,孕育块模具之间以及最顶端的孕育块模具设有模具隔板,模具隔板中心位置设有浇注孔,孕育块模具内部设有成型空腔,浇注孔与成型空腔连通;底座四周设有第一提升孔,围护框架的上端设有第二提升孔,沿底座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推动杆,沿围护框架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限位杆;
该浇注托盘应用于孕育块的浇铸工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底座水平放置,然后将围护框架安装在底座上,然后将孕育块模具和模具隔板按照顺序放置于围护框架中,依次叠加设置,然后用行车钩住第二提升孔,将浇注托盘吊起,并移至电炉炉嘴下方;
步骤2:然后待孕育剂熔配呈液态时,将电炉倾斜,直接将液态的孕育剂浇入围护框架上的浇注空腔中,同时工作人员操作推动杆,将浇注托盘进行来回移动,将所有孕育块模具浇口浇铸满,浇铸结束;
步骤3:利用行车将浇注托盘移至地面进行冷却,然后重复步骤1至2的操作,继续进行浇铸;
步骤4:待浇注托盘完全冷却后进行脱模处理即可。
这样,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设计一个孕育块浇注托盘,通过行车将该孕育块浇注托盘提起,并且移至中频感应电炉下方,然后人工操作将孕育块浇注托盘在中频感应电炉下方来回移动,从而实现孕育块的生产,能避免采用中频感应电炉熔配孕育剂,完全熔化后倒入浇铸中间包,再吊运浇铸中间包到孕育块成型模具上方来回移动,将铁水浇入模具的浇注方法,减少了倒入浇铸中间包的中间环节,节约了浇注时间,避免了能量的损失,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电能,设置推动杆能够方便工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设置限位杆能够将插入第一提升孔的绳索进行限位,避免在生产的过程中晃动,提高生产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前述的孕育块浇注托盘,在平板上端面四个对角处设有用于限定围护框架位置的L形限位板,设置L形的限位板能够快速将围护框架定位,提高安装效率,节约时间,同时能避免在生产孕育块时围护框架晃动,为安全生产和生产的稳定性提供保障。
前述的孕育块浇注托盘,浇注孔中插入有定位棒,通过定位棒能够快速将排列的孕育块模具及模具隔板进行定位,提高安装效率和同心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浦江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浦江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61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