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锂电池的电极引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2720.8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0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伟;钱建峰;吴俊华;程凯;刘付召 | 申请(专利权)人: |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6 | 分类号: | H01M2/06;H01M2/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5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锂电池 电极 引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的电极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长方形的动力锂电池的电极引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材料技术的进步,锂电池已用于各种高电量需求的应用场合,例如,作为电动汽车等使用的动力锂电池。动力锂电池一般采用长方形结构,相比其它蓄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储能能力强、绿色环保等优点。由于动力锂电池的供电电流较大,其电极引出结构的设计对电池性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实用新型CN2713656Y公开了一种大容量锂电池,包括长方形的壳体和容纳于壳体内的正负极极片、隔膜与电解液,极片上设有极耳,壳体一端开口,并由壳盖遮蔽开口,壳盖与壳体间通过焊接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壳盖上设有两个电极引出孔,分别连接有正极和负极电极引出结构,其中,每个电极引出结构包括一端为电极连接片,另一端为带有外螺纹的金属柱构成的极柱,电极连接片与极耳铆接,金属柱一方面通过螺母与壳盖固定连接,另一方面与螺母间同时由压铆铆接固定。这种电池中的电极引出结构,在壳盖上开有通孔,极柱穿过通孔后,需要进行密封处理。
在上述专利公开之后,对锂电池的电极引出结构的一系列改进设计中,主要集中在对极柱和盖板之间的密封结构的设计上。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2986061B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的电极结构,其包括,一盖板本体,至少一片状金属材质的电极本体,其被包覆部设置于该盖板本体内,且被包覆部两端分别形成弯折部,分别由弯折部延伸形成连接部与输出部并由该盖板本体表面露出。该方案通过弯折设计,使得电极在盖板的内外两侧的引出部位不在同一位置,以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但是,这种结构要求盖板采用绝缘材料(例如塑料)制备,当用于大电流供电时,引出电极发热对盖板产生影响,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对动力锂电池的电极引出结构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锂电池的电极引出结构,以减少锂电池发生密封失效的概率,适合应用于大电流工作环境,增加锂电池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锂电池的电极引出结构,用于具有长方形壳体的锂电池,包括:
一金属盖板本体,所述盖板本体上设有负极引出孔;
一负极电极引出结构,包括穿设于所述负极引出孔中的负极极柱、负极绝缘结构和负极密封件;
所述盖板本体上设有正极引出位,在所述正极引出位处,设置在正极极片上的正极极耳经正极连接结构与盖板本体的内侧表面电连接,盖板本体的外侧表面构成正极电极输出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盖板本体在正极引出位处没有通孔,正极极耳与盖板本体内侧表面电连接,使得盖板本体带正电,从而,盖板本体的外侧表面构成正极电极输出部。动力锂电池的壳体和盖板通常采用铝材,而铝材在低电位下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壳体带正电可以防止电化学腐蚀。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盖板本体上对应所述正极引出位设有朝向盖板本体外侧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构成正极电极输出部,所述正极连接结构包括覆盖所述凸起部内侧凹陷并在凹陷外周与盖板本体内侧焊接固定的第一连接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锂电池的电极极组中,对应盖板本体一侧具有正极极耳,所述正极连接结构包括一转接片,所述转接片具有与所述盖板本体内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正极极耳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或者,锂电池的电极极组中,对应盖板本体一侧具有正极极耳,所述正极连接结构为所述正极极耳的延伸部,所述正极极耳的延伸部与所述盖板本体内侧固定连接,构成第一连接部。
或者,锂电池的电极极组中,在与盖板本体相邻的一个侧面设有正极极耳,所述正极连接结构具有与盖板本体内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垂直于盖板本体并沿锂电池壳体一侧向下延伸的中间连接部,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上与所述正极极耳焊接固定的第二连接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极极组具有多组正极极耳,所述正极连接结构中,设有多个第二连接部,对应连接多组正极极耳。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盖板本体在正极引出位处没有通孔,正极极耳与盖板本体内侧表面电连接,盖板本体的外侧表面构成正极电极输出部,由此,创造性地改变了现有技术中正、负极引出结构均采用通孔加密封结构的方式,使得正极处不存在密封问题,从而降低了密封失效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局部);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27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易折叠的天线结构
- 下一篇:包装袋(双汇卤肉块香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