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3610.7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95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孚精密金属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铸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道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如图所所示,该流道结构包括设于型腔100一侧的进料流道101及设于所述型腔100另一侧的渣包口102以及与所述渣包口102连接的排气片103。其中,该进料流道101为尺寸基本单一(例如截面为底宽15mm顶宽10mm厚度10mm)的梯形。
然而,采用上述流道结构,由于进料流道101为粗细单一的结构,为了与压铸压力配合,其进料流道101、渣包口102(尺寸例如为41mm×38mm×10mm)、排气片103(尺寸例如为71mm×80mm)整体空间都比较大,成型后产生的余料较多,因此得料率低,原材料浪费。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解决现有流道结构得料率低,原材料浪费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该结构包括:
进料流道,其为粗细渐变式流道,所述进料流道由进料口向产品的型腔处逐渐变小;
渣包口,设于所述产品的型腔远离所述进料流道的一侧;
排气片,与所述渣包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进料流道为均匀变化的粗细渐变式流道。
可选的,所述渣包口包括本体与连接部,所述本体靠近所述产品的型腔一侧,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排气片。
可选的,所述排气片的投影基本呈长方形,压铸料流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
相较于现有技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由于所述进料流道为粗细渐变式流道,由进料口向产品的型腔处逐渐变小,并非采用单一粗细流道,配合相应的进料压力,可以顺利成型产品并减小流道空间,以达到提高得料率而减少原材料浪费的目的。同时,由于所述渣包口相应设置为本体与连接部结合,而非一体设计,亦可增加得料率;采用排气片的投影基本呈长方形,亦可减少原材料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
图2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3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成型的铸件结构示意图。
图4绘示为图2中的进料流道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绘示为图2中的渣包口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绘示为图2中的排气片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结合参阅图2、图3,图2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示意图、图3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成型的铸件结构示意图。
该结构成型的铸件请结合图3,该铸件包括流道余料301、产品302、本体余料303、连接部余料304及排气余料3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该结构包括:
进料流道201,其为粗细渐变式流道,所述进料流道201由进料口向产品302的型腔202处逐渐变小;
渣包口,设于所述产品302的型腔202远离所述进料流道201的一侧;
排气片205,与所述渣包口连接。
请再结合参阅图4,图4绘示为图2中的进料流道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进料流道201为均匀变化的粗细渐变式流道(尺寸例如为最宽处18mm×16mm×12mm,最窄处10mm×8mm×8mm)。
相较于现有技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的流道结构,由于所述进料流道201为粗细渐变式流道,由进料口向产品302的型腔202处逐渐变小,并非采用单一粗细流道,配合相应的进料压力,可以顺利成型产品302并减小流道空间,以达到提高得料率而减少原材料浪费的目的。
请再结合参阅图5,图5绘示为图2中的渣包口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渣包口还可以包括本体203(尺寸例如为37mm×19mm×10mm)与连接部204,所述本体203靠近所述产品302的型腔202一侧,所述连接部204连接所述排气片205。
请再结合参阅图6,图6绘示为图2中的排气片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排气片205(尺寸例如为37mm×19mm×70mm)的投影基本呈长方形,压铸料流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宽度方向较窄,减少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孚精密金属科技(常熟)有限公司,未经华孚精密金属科技(常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36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等离子体诱变育种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金属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