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侵入式钻井液取样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2061.5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0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金军斌;李雄;董晓强;王海波;唐文泉;徐江;高伟;张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550 | 代理人: | 潘聪聪 |
地址: | 100028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侵入 钻井 取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取样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侵入式钻井液取样杯,尤其适用于粘度、固相含量较高的流体取样。
背景技术
在石油钻井作业过程中,对于现场使用和备用的钻井液,常常需要取样进行性能测试,保证其性能满足钻井作业需要。
钻井作业使用的钻井液,通常粘度较高,含有固相颗粒,而且密度多大于水的密度。用来存储钻井液的泥浆罐具有一定深度(约2米),当钻井液的性能不好时,泥浆罐内部不同深度的钻井液性能存在差异,为了全面掌握泥浆罐内钻井液的性能,通常需要测试不同深度的钻井液性能。而现有的钻井液取样设备,绝大多数情况都采用了带把手的杯子,操作时,工人手拿杯子,在钻井液高架槽,或流动槽,或泥浆罐中进行取样,这样取样往往只能取到表面上的样品,而对于槽子底下、泥浆罐中、下部的样品,则很难取到。
现有技术中的液体取样装置及取样方法,取样诸如钻井液等粘度、固相含量较高的流体时,不仅取样过程相对复杂,而且操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此外,存在流体进出难和内部难清洗的问题,在取样高密度流体时,由于浮力的存在,还存在侵入流体内部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侵入式钻井液取样杯,旨在提供一种拆装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清洗的取样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侵入式钻井液取样杯,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体;
杯盖,扣合在所述杯体的杯口上,所述杯盖上设有开口及横跨所述开口的手柄,所述手柄上设有通孔;
密封盘,位于所述杯体内,其直径小于所述杯体的内径;所述密封盘用于密封位于所述杯盖上的开口;
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杯盖与所述密封盘之间;
牵引件,一端固定在所述密封盘上,另一端穿过所述手柄的通孔,用于通过牵引控制所述密封盘与所述杯盖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牵引件包括:
立柱,固定设置在所述密封盘上,所述立柱远离所述密封盘的一端设有径向通孔;
牵引绳,固定在所述立柱的径向通孔上。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倒塔型弹簧。
可选地,所述牵引件穿过所述倒塔型弹簧的中心。
可选地,所述杯盖的开口的内壁设有密封圈,用于与所述密封盘相匹配。
可选地,还包括伸缩杆;所述杯体的侧壁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伸缩杆的伸缩杆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伸缩杆安装部为用于容纳所述伸缩杆底部的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伸缩杆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伸缩杆上设有刻度。
可选地,还包括配重块,设置在所述杯体的内部、外壁或底部。
可选地,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杯子之间通过滑槽与凸棱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侵入式钻井液取样杯,可侵入到液体内部进行取样操作,尤其适用于诸如钻井液等粘度、固相含量较高的流体取样,满足测试取样的要求,装置拆装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轴测状态剖掉1/4后的侵入式钻井液取样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杯盖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侵入式钻井液取样杯,包括杯体10、密封盘20、杯盖30、弹性件40以及牵引件50;其中:杯盖30扣合在杯体10的杯口上,杯盖30上设有开口31及横跨开口31的手柄33,手柄33上设有通孔35;密封盘20位于杯体内,其直径小于所述杯体的内径;所述密封盘用于密封位于所述杯盖上的开口;弹性件40设置在杯盖30与密封盘20之间;牵引件50的一端固定在密封盘20上,另一端穿过手柄的通孔35,用于通过牵引控制密封盘20与杯盖30之间的距离;牵引件50的长度需要大于取样深度。如此,在下入过程中,若未到达取样深度,拉紧牵引件50使密封盘20能密封住位于杯盖上的开口,当到达取样深度后,放松牵引件50,使杯盖上的开口31被打开,液体从开口31流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20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