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洗井清淤一体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1469.0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77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元慧;司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地矿集团中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21/00 | 分类号: | E21B21/00;F04B15/02;F04B5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郑园 |
地址: | 450053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淤 一体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洗井清淤一体机,包括排污泵、分流接头、排沙管、冲淤管和喷嘴,排污泵的输出端口与分流接头通过法兰Ⅰ连接,分流接头的分流道口与冲淤管连接,冲淤管环设在排污泵的外部并将排污泵罩设,在冲淤管的下端安装有喷嘴;分流接头的主流道口与排沙管通过法兰Ⅱ连接。喷嘴的作用是冲射井底将泥沙冲起,使含有泥沙的水再进入排污泵内。本实用新型设备配套简单,安装使用方便。洗井、清淤功能两者兼备,既可单一使用也可两者并用。洗井清淤效率高,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井清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洗井清淤一体机。
背景技术
目前,平原区农用供水井多为水泥管井,水泥管井的显著特点是透水能力强而滤沙能力弱,水井使用一段时间即会产生井内淤积、井孔变浅、水量减小直至无法正常使用,欲使水井恢复原有出水能力则需重新进行井内清淤排沙、洗井工作。传统的井内清淤排沙工作需要繁杂的地面设备及专用工具,清淤排沙完成后再用抽水设备进行洗井工作。
基于以上原因,现有农用供水井的洗井清淤方法及配套设备存在以下缺点:(1)设备工具数量多、配套繁杂、操作不便。(2)功效低、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农用供水井的洗井清淤设备工具数量多、配套繁杂、操作不便,功效低、成本高等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将清淤排沙和洗井功能赋予同一个抽水过程之中,从而简化设备及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的洗井清淤一体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洗井清淤一体机,包括排污泵、分流接头、排沙管、冲淤管和喷嘴,排污泵的输出端口与分流接头通过法兰Ⅰ连接,分流接头的分流道口与冲淤管连接,冲淤管环设在排污泵的外部并将排污泵罩设,在冲淤管的下端安装有喷嘴;分流接头的主流道口与排沙管通过法兰Ⅱ连接。喷嘴的作用是冲射井底将泥沙冲起,使含有泥沙的水再进入排污泵内。
还包括导流罩,导流罩罩设在排污泵、分流接头、冲淤管和喷嘴的外部,且分流接头的主流道口向外伸出导流罩的上端通过法兰Ⅱ与排沙管连接。导流罩与分流接头丝扣连接,引导泥沙流有效进入排污泵保证清淤效率。
在导流罩内部设置有导向件,导向件套设在分流接头上,且在导向件上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电缆孔。
本实用新型的排污泵将排出的水通过分流接头分为两路,一路经冲淤管和喷嘴喷出,冲击井底将泥沙冲起,使含有泥沙的水再进入排污泵内,实现冲淤排沙功能;另一路经分流接头的主流道口流入排沙管内,经排沙管排出,实现抽水洗井功能。且导流罩可引导泥沙流有效进入排污泵,一方面起到保证清淤效率,另一方面起到保护冲淤管和喷嘴不被堵塞的作用。本实用新型设备配套简单,安装使用方便。洗井、清淤功能两者兼备,既可单一使用也可两者并用。洗井清淤效率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洗井清淤一体机,包括排污泵1、分流接头2、排沙管3、冲淤管4和喷嘴5,排污泵1的输出端口与分流接头2通过法兰Ⅰ6-1连接,分流接头2的分流道口与冲淤管4连接,冲淤管4环设在排污泵1的外部并将排污泵1罩设,在冲淤管4的下端安装有喷嘴5;分流接头2的主流道口与排沙管3通过法兰Ⅱ6-2连接。喷嘴的作用是冲射井底将泥沙冲起,使含有泥沙的水再进入排污泵内。
优选地,还包括导流罩7,导流罩7罩设在排污泵1、分流接头2、冲淤管4和喷嘴5的外部,且分流接头2的主流道口向外伸出导流罩7的上端通过法兰Ⅱ6-2与排沙管3连接。导流罩与分流接头丝扣连接,引导泥沙流有效进入排污泵保证清淤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地矿集团中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地矿集团中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14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剪刀紧固螺丝结构
- 下一篇:车辆内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