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比色测温法的全视场熔池温度场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86908.8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9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韩静;余荣伟;陆骏;赵壮;柏连发;张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5/20 | 分类号: | G01J5/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池 比色测温 温度场检测 分光镜 滤光片 全视场 温度场 波段 计算机 采集 黑体 弧光 图像 测温系统 触发信号 焊接电流 熔池图像 入射光线 信号触发 输出 标定 两路 受电 成像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比色测温法的全视场熔池温度场检测系统,包括分光镜、滤光片、CCD相机、FPGA、计算机;分光镜用于将入射光线分成两路相同的输出;滤光片用于选择特定波段的光通过;CCD相机用于熔池在选择的特定波段下进行成像;FPGA用于发出触发信号给CCD相机;计算机一方面用于控制FPGA,一方面用于对CCD相机输出的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得到熔池的温度场。本发明以比色测温法为基础,使用标准高温黑体对测温系统进行标定,在CMT工艺下,当焊接电流处于基值时,FPGA发出信号触发CCD相机,CCD相机采集的熔池图像几乎不受电弧光的干扰,之后计算机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可以得到高精度的熔池温度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温系统,特别是一种基于比色测温法的全视场熔池温度场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高温生产过程中,温度是反映生产状况的最重要参数,是控制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对生产对象的温度进行高精度的实时测量,能够使生产操作人员随时了解实际生产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产过程,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设备热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生产安全。同时,高温测量也是实现高温生产过程决策优化和自动控制的必要条件,是实现节能生产过程的关键所在。目前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数量在各种传感器中位居首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温度测量技术的重要性。
焊接制造过程中,熔池内存在着强烈的能量、动量和质量传输物理过程,从而产生传热、对流和传质等物理现象。熔池温度场的强度与温度分布强烈影响能量、动量和质量传输物理过程,它直接影响焊接制造的外在质量。因此从理论和实验上开展熔池温度场研究对激光焊接等再制造技术的发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在目前实际高温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热电偶、热电阻等作为高温检测的传感器。这些接触式传感器通常只能测量高温对象中特定一点或多点的温度值,很难获取高温对象的温度场分布情况,而且其中某些传感器的热惰性较大,难以对高温对象进行高精度实时检测。因此,为使生产操作人员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生产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生产条件和工艺,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决策与自动控制,从而实现高温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有必要研究并开发出一种抗干扰高精度的非接触式全视场温度场检测技术。
与传统的接触式测温方法相比,辐射测温法具有不直接与被测物体相接触、测温响应时间短、便于进行实时动态测量等优点。近年来,辐射测温法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日本铁钢协会调查,在日本钢铁工业使用的温度传感器中,辐射温度计占65%,热电偶、热电阻只占27%,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占8%。而国内绝大部分企业目前仍主要使用接触式测温仪表,热电偶与热电阻的用量占98%之多。国外辐射测温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有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随着CCD成像技术的日益成熟,CCD逐渐开始应用到高温温度场的检测当中,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非接触高温温度场检测技术是综合运用热辐射理论、现代光电检测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一种新型辐射测温方法,其相关研究成果在焊接、冶金、化工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发展潜力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高精度的全视场熔池温度场检测系统。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比色测温法的全视场熔池温度场检测系统,包括分光镜、两片滤光片、两个CCD相机、FPGA和计算机;
所述分光镜用于将入射光线分成两路相同的输出;
所述滤光片用于选择特定波段的光通过;
所述CCD相机用于熔池在选择的特定波段下成像;
所述FPGA用于发出触发信号给两个CCD相机;
所述计算机一方面用于控制FPGA,另一方面用于对CCD相机输出的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得到熔池的温度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69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