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81123.1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9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安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许志勇 |
地址: | 0655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二电极 触控面板 第三电极 第一电极 触控显示装置 交叉设置 驱动控制 触控 膜层 指纹识别功能 发光子像素 触控功能 共用电极 指纹识别 显示膜 布线 绝缘 申请 遮挡 | ||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本申请主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三者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交叉设置形成触控膜层,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设置形成为指纹识别膜层。从而,减少了触控面板上的布线数量以及密集程度,降低对显示膜层的发光子像素的遮挡。而且,还可以在触控面板上利用第二电极分别实现触控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提升共用电极利用率,简化结构设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显示装置已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追捧,其不但可节省空间,方便携带,而且用户通过手指或者触控笔等就可直接操作,使用舒适,非常便捷。目前,已广泛应用各个技术领域,例如市场常见的个人数字处理(PDA)、触控类智能移动终端(比如手机)、手提式笔记型电脑等等。
以触控类智能移动终端为例,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超高屏占比的智能移动终端凭借其能够给用户带来极致的视觉体验,越来越受到更多厂商和消费者的推崇。然而,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占比越来越大,智能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下侧留给用户用于安全认证的指纹识别模块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给用户带来更便捷的使用体验,有些厂商则考虑直接将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智能移动终端的触控显示区域中,以便用户能够同时在触控显示区域进行触控操作和指纹识别操作。
但是,触控膜层以及指纹识别膜层目前都是分别布线的,导致指纹识别区域的布线数目较多且布线密集,容易对触控面板的出光造成遮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三者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交叉设置形成触控膜层,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设置形成为指纹识别膜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指纹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触控膜层和所述指纹识别膜层的共用感应电极,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指纹感应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触控膜层和所述指纹识别膜层的共用驱动电极。
可选地,所述指纹识别膜层对应设置于触控面板的预设目标区域,所述预设目标区域为所述触控面板的特定局部区域,或是所述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
可选地,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第二电极的线宽小于第一阈值,和/或,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相邻第二电极的中心间距小于第二阈值。
可选地,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第二电极的线宽范围为3-5μm,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相邻第二电极的中心间距范围为8-12μm。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所在膜层和所述第二电极所在膜层之间。
可选地,还包括:显示膜层,所述显示膜层中设置有呈阵列式排布的多个发光子像素;
所述指纹识别膜层中电极图案在触控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膜层中发光子像素在触控面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可选地,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第二电极具有镂空图案。
一种驱动控制所述触控面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11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