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2-氯-1,1,1,2-四氟丙烷中分离卤代烯烃杂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78863.X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9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明文勇;王瑞英;徐甲超;王通;孟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华安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7/389 | 分类号: | C07C17/389;C07C19/1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王玲玲 |
地址: | 2553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烷 分离 烯烃 杂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2‑氯‑1,1,1,2‑四氟丙烷中分离卤代烯烃杂质的方法,将含有卤代烯烃杂质的2‑氯‑1,1,1,2‑四氟丙烷加入到吸附剂中,对卤代烯烃进行吸附;所述的固体吸附剂为铜改性的高硅ZSM‑5分子筛吸附剂。本发明采用的吸附法具有饱和吸附量大、吸附剂对卤代烯烃的吸附量达到0.8,吸附后的HCFC‑244bb中的HCFO‑1233xf含量小于700ppm,HCFC‑244bb纯度达到99.6%以上等优点,另外本发明采用的吸附剂具有耐HF优点,适于工业化生产装置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卤代烃的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从2-氯-1,1,1,2-四氟丙烷中分离卤代烯烃杂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号102001910公开了一种以1,1,2,3-四氯丙烯为原料生产2,3,3,3-四氟丙烯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三个步骤,其中第二步反应2-氯-3,3,3-三氟丙烯(HCFO-1233xf)与氟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氯-1,1,1,2-四氟丙烷(HCFC-244bb),HCFO-1233xf和HCFC-244bb会形成共沸混合物,难以分离。而HCFO-1233xf的转化率并不完全,一部分未反应的HCFO-1233xf再循环返回第二步反应器中反应,一部分HCFO-1233xf随HCFC-244bb进入第三步反应器中;而且一部分HCFC-244bb会随HCFO-1233xf进入第二步反应器中继续反应形成过氟化副产物,如1,1,1,2,2-五氟丙烷(HFC-245cb)等。
专利公开号102001910所述在制备HCFC-244bb前体的方法中,用氟化氢使反应物HCFO-1233xf气相催化氟化产生HCFC-244bb来完成。这种前体的反应产物包括HCFC-244bb,未反应的HCFO-1233xf,未反应的HF和少量其它卤代烯烃。对产物进行精馏分离后,形成HCFC-244bb含量在95%以上的HCFC-244bb、剩余为HCFO-1233xf、微量HF和少量其它卤代烯烃的组合物。
吸附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一次性投入小等特点,但是传统的吸附剂饱和吸附量低,导致操作频繁,不易于工业化。
公开号为CN10382706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HCFO-1233xf和HCFC-244bb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从HCFC-244bb中分离HCFO-1233xf。但其仅模拟了从HCFC-244bb中分离HCFO-1233xf和HCFO-1224异构体的三相体系。而实际生产过程中还含有其他组分,特别是未分离完全HF,对活性炭影响较大,会使活性炭表面粉化,影响产品组分,另外使用寿命也会大幅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2-氯-1,1,1,2-四氟丙烷中分离卤代烯烃杂质的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的吸附剂饱和吸附量大,满足饱和吸附量大的工业装置使用要求,提纯后的2-氯-1,1,1,2-四氟丙烷的纯度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从2-氯-1,1,1,2-四氟丙烷中分离卤代烯烃杂质的方法,将含有卤代烯烃杂质的2-氯-1,1,1,2-四氟丙烷加入到吸附剂中,对卤代烯烃进行吸附;所述的固体吸附剂为铜改性的高硅ZSM-5分子筛吸附剂。
所述含有卤代烯烃杂质的2-氯-1,1,1,2-四氟丙烷是以氟化氢和2-氯-3,3,3-三氟丙烯气相催化氟化反应后,经分离塔粗分离后富含2-氯-1,1,1,2-四氟丙烷组分的组合物。
铜改性的高硅ZSM-5分子筛吸附剂改性方法为浸渍法将铜离子引入ZSM-5分子筛孔道。
所述的铜改性的高硅ZSM-5分子筛吸附剂改性方法为在60℃下配制饱和氯化铜溶液,将高硅ZSM-5分子筛吸附剂加入反应釜中,升温至60℃,抽真空后向反应釜中通入过量60℃下的饱和氯化铜溶液;浸渍10-15小时后,对分子筛进行过滤、干燥,即得到铜改性的高硅ZSM-5分子筛吸附剂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华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华安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88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