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胡黄连苷II在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1042.3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2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楼成华;赵华军;朱智慧;陈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7048 | 分类号: | A61K31/7048;A61P35/00;A61P35/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胡黄连苷II 抗乳腺癌药物 体内 抗肿瘤侵袭 侵袭和转移 乳腺癌细胞 毒副作用 临床治疗 天然来源 药物资源 遗传毒性 抑制肿瘤 抗转移 乳腺癌 增殖 应用 研究 | ||
本发明涉及抗乳腺癌药物,公开了胡黄连苷II在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胡黄连苷II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转移作用,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在体内可显著抑制肿瘤的增殖,胡黄连苷II为天然来源,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遗传毒性低,为抗肿瘤侵袭和转移药物的研究提供了药物资源,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乳腺癌药物,尤其涉及胡黄连苷II在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被诊断出的、主要导致癌死亡的恶性肿瘤之一。有学者认为,乳腺癌将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主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乳腺癌新发病例约占癌症总发病人数的25.1%(1,671,149例);死亡人数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14.7%(521,907例)。与其他许多国家情况相似,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的乳腺癌病例约占全球乳腺癌病例总数的12.2%(187,213例),而死亡人数约占总数的9.6%(47,984例)。尽管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患者生存率有所改善,但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癌转移的发生是导致乳腺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细胞因具有极强的转移能力,容易转移到全身各个器官,故一旦发生转移就极难治愈,导致预后不良。据报道,乳腺癌转移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低于25%,而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约为18~30个月。当前,现有的治疗手段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也尚未有有效治疗肿瘤转移的药物,已有的化疗及放疗手段起到的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为了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急需建立能够有效应对乳腺癌转移的诊治方案,开发能够有效抑制乳腺癌转移的特异性药物,以确保能够在癌细胞转移发生前或转移早期对其进行检测,并进行及时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癌症的手段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这三种治疗手段的疗效固然显著,但对人体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毒副作用。采用西医的化学合成药物来治疗癌症,疗效显著,但是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寻找开发新的、高效的抗肿瘤药物已经刻不容缓。中药因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遗传毒性低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现今,许多用于临床的药物,如紫杉醇、羟基喜树碱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天然药物。有研究表明,传统中草药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从中药中开发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胡黄连苷II在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胡黄连苷II能够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和生长,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胡黄连苷II在抗乳腺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抗乳腺癌药物中含有胡黄连苷II。
胡黄连苷II在抗乳腺癌转移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抗乳腺癌转移药物中含有胡黄连苷II。
肿瘤转移主要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血管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长的过程。目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主要针对肿瘤转移的各个环节来开发寻找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研究较多的有抑制癌细胞粘附、抑制癌细胞运动、抑制蛋白水解酶对基底膜降解、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血管内凝聚以及抗信号转导的制剂等。其中细胞粘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新生血管生成因子等是当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热点。前期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钙通道拮抗剂CAI和金属蛋白抑制剂BB94进入临床研究,为癌侵袭、转移治疗的突破带来了希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未经浙江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10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