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机信令与路网大数据的融合方法及其应用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64062.8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8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玮;徐超忠;张华;王宁;王舒然;丰田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交恒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巩固 |
地址: | 10001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网 信令数据 手机信令 融合 大数据 数据交换 运行监测 卡尔曼滤波算法 应用 数据融合模型 运行状态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 多源融合 发布系统 服务提供 技术支撑 交通决策 交通数据 路网数据 融合数据 输入系统 信令接口 应急处置 运营商 降噪 清洗 出行 筛选 预警 智能 共享 预测 分析 交通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机信令与路网大数据的融合方法及其应用与系统,所述融合方法为:从运营商的信令接口中提取原始信令数据并进行筛选、清洗、降噪从而选择出符合路网运行监测需求的信令数据;对信令数据进行路网运行状态分析;与路网其它部区基于信令数据进行数据交换、与其它交通数据输入系统、发布系统进行数据交换,通过多源融合对多数据进行融合;所述多数据融合模型为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得到。在融合数据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应用和系统。本发明基于手机信令和交通大数据的融合,实现为路网运行监测、预测提供准确的实时路网数据、为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为出行服务提供权威的信息、并为交通决策提供数据的共享和智能的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路网监测、预测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命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城市形态的变化以及社会活动规模的增加都给大、中城市的交通及其管理系统增加了越来越重的负荷,交通需求与路网供给之间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提高路网运行的利用效率,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通过路网运行实时监测来实现的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但目前智能交通系统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原始的交通流量数据存在缺陷,且只能获得直观数据,智能度较低。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提前布置前端硬件采集信息的方式来获得,包括以下两种:
1、固定检测器采集技术,该项技术通过埋在路下或设在路旁的固定监测设施(如线圈、摄像头、微波、红外等),以监测交通流量点、交通流量线以及视频流的方式,采集原始的交通流量信息;
2、浮动车采集技术,该项技术利用车载GPS定位、无线通信和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道路上行驶车辆的瞬时速度、位置、路段旅行时间等交通数据的采集,经过处理后生成反映实时道路拥堵情况的交通信息。
现有的交通路况信息采集存在着一定缺陷,它们表现在:
1、固定检测器采集技术,该项技术虽然准确率非常高,但是应用与维护成本也是相当高,目前只在一线城市路网以及国内大、中城市的主干路网有较为全面的部署和建设,应用规模受成本制约严重;且需要提前布置前端硬件,成本较高,实施周期长;
2、浮动车采集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但其监控数据多来自于出租车、公交车等运营车辆,运营车辆的驾驶行为较为特殊,如:出租车会在某些地点等待乘客,或是缓慢行驶寻找乘客;公交车则仅会按照固定路线行驶,而且到站会停车载客、卸客;其数据覆盖也依赖于目标城市的运营车辆规模化程度,数据质量严重依赖有效的样本数据量,在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城乡结合部等运营车辆规模化较低的大部分区域仍无法得到有效应用。
上两种方法突出的问题都是供给信息成本高、监测粒度只能是车/路,不能细化到个人,使得对路网运行状态精细化的需求和进一步扩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拓展分析,不能实现监测与预测的综合利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路网监测粒度不够细化、监测和预测等综合应用程度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机信令与路网大数据的融合方法及其应用与系统。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手机信令与路网大数据的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从运营商的信令接口中提取原始信令数据;
②对所述原始信令数据进行筛选得到被监测区域上发生的信令数据,然后进行清洗无效信令数据、剔除异常信令数据,并进行降噪从而选择出符合路网运行监测需求的信令数据;
③对所述符合路网运行监测需求的信令数据进行路网运行状态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交恒通有限公司,未经金交恒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40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