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铜渣磁选尾渣制备透水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51925.8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9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苏双青;边妙莲;李亚奇;孙辉;马冬阳;陈士朝;吴道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40/02;C04B2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刘小峰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水砖 磁选 铜渣 尾渣 混合物料 胶凝材料 骨料 煅烧 湿球团 球团 制备 水混合均匀 高炉矿渣 有效解决 造球装置 粉煤灰 激发剂 粘结剂 粉磨 和粉 烘干 磨具 渣量 半成品 装入 成型 堆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铜渣磁选尾渣制备透水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铜渣磁选尾渣和粘结剂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料,将所述第一混合物料投入造球装置进行造球,得到湿球团;将所述湿球团烘干、煅烧后得到煅烧球团,所述煅烧球团作为透水砖骨料;将所述铜渣磁选尾渣、粉磨后的粉煤灰和粉磨后的高炉矿渣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料,将所述第二混合物料、激发剂和水混合均匀得到胶凝材料;将所述胶凝材料加入所述透水砖骨料中,搅拌后装入磨具成型,得到透水砖半成品。本发明中铜渣磁选尾渣既作为透水砖骨料又作为胶凝材料,吃渣量大,可有效解决铜渣磁选尾渣大量堆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铜渣磁选尾渣制备透水砖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地表逐渐被各种建筑物、水泥、混凝土、天然石材所覆盖。这种不透水的地面材料不能使雨水渗入地下,从而导致城市地下水位下降,而且一旦遭遇强暴雨,仅靠排水系统排水便很容易出现城市内涝,同时,不透气的路面基本不能与空气进行水分、热量的交换,无法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与建筑物一起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我国2014年10月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途径实现。透水砖铺装系统通过构建“降雨-径流-下渗-回用”的良性循环,对恢复和修复城市水生态、减轻硬化路面不利影响有着重要作用,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技术之一。
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铜生产国,每年排放铜渣约800多万吨,铜渣中铁的含量高于铁矿石可采品味,但是主要以铁橄榄石和磁铁矿的形式赋存,渣中SiO2含量高难以用于传统的高炉流程,采用还原-磁选的方式可回收金属铁,回收金属铁后的二次尾渣主要成分为SiO2、Al2O3、CaO,颗粒细小,长期大量堆放容易引起扬尘。
铜渣经还原-磁选提铁后得到铜渣磁选尾渣,其颗粒细小(99%的颗粒小于200目),长期堆放易于扬尘,并且磁选尾渣活性差,难以用于水泥混合材或者掺和料。因此,如何解决铜渣磁选尾渣长期大量堆放,以及其的二次利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铜渣磁选尾渣制备透水砖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铜渣磁选尾渣制备透水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透水砖骨料
将铜渣磁选尾渣和粘结剂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料,将所述第一混合物料投入造球装置进行造球,得到湿球团;将所述湿球团烘干、煅烧后得到煅烧球团,所述煅烧球团作为透水砖骨料;
(2)制备胶凝材料
将所述铜渣磁选尾渣、粉磨后的粉煤灰和粉磨后的高炉矿渣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料,将所述第二混合物料、激发剂和水混合均匀得到胶凝材料;
(4)制备透水砖半成品
将所述胶凝材料加入步骤(1)得到的所述透水砖骨料中,搅拌后装入磨具成型,得到透水砖半成品;
(5)制备透水砖成品
将步骤(3)得到的透水砖半成品于室温条件养护后脱模,得到脱模后的透水砖半成品,将所述脱模后的透水砖半成品采用微波养护,得到透水砖成品。
进一步地,铜渣磁选尾渣与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0.2-0.5)。
进一步地,铜渣磁选尾渣、粉煤灰、高炉矿渣的质量比为1∶(0.4-0.8)∶(0.1-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19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