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低压联合供热的高能效热电联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9555.4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5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战铂;冯达;黄懿民;吴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2B33/18 | 分类号: | F22B33/18;F22D1/32;F22D1/50;F22G5/12;F01K1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热蒸汽锅炉 除盐水 热电联产系统 低品位热能 联合供热 梯级利用 逐级加热 高能效 给水泵 中低压 汽动 轴封 蒸汽 高温高压蒸汽 补水加热器 电动给水泵 高品位电能 高压加热器 水资源利用 中低压蒸汽 汽轮机 低压蒸汽 供热母管 机组整体 减温装置 全面回收 除氧器 传统的 漏气 发电机 背式 品位 驱动 替代 优化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中低压联合供热的高能效热电联产系统,系统由过热蒸汽锅炉、抽背式汽轮机、发电机、汽动给水泵、除氧器、一/二号高压加热器、轴封/补水加热器、中/低压供热母管、中/低压蒸汽减温装置组成。系统同时提供中低压蒸汽和电力,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和热能的梯级利用。借助低品位热能的蒸汽,驱动汽动给水泵,替代传统的电动给水泵,节省高品位电能。全面回收化学除盐水,水资源利用得到优化。化学除盐水通过轴封漏气和低品位热能蒸汽的4级逐级加热,进入过热蒸汽锅炉;逐级加热后的化学除盐水,在过热蒸汽锅炉中生成高品位的高温高压蒸汽;热能的深度梯级利用提高了机组整体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热电联产的技术范畴;特别是指面向中低压蒸汽的工业用户,采用汽动给水泵、热能深度梯级利用的高能效热电联产系统。
背景技术
2015年12月,中国发电装机总量达15.3亿KW。火电、水电、核电、风力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相应的装机量、以及总装机量中的占比分别为9.9亿KW、 65.56%,3.2亿KW、21.1%,2608万KW、1.7%,1.72亿KW、11.64%。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可预见的相当时间内必将维系以煤为主的发电方式。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呈现三大特征:清洁、低碳、再生;煤虽无缘“再生”,但实现煤的“清洁”、“低碳”消费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应沿“开源”和“节流”两个维度展开。所谓“开源”,即在能源供给侧推进可再生或生物质清洁能源的使用;所谓“节流”,即在能源需求侧借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热电联产是一种基于热能梯级利用的先进理念,兼顾电能和热能的高能效生产方式,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优势凸现。相对热电分产方式,热电联产的高品位热能发电,低品位热能供热--燃料化学能转化成高品位热能,携带热能的工质进入汽轮机做功发电,做过功后的低品位热能供热;因此,長期困扰火电行业能源利用率低下的“冷源损失”终成“明日黄花”。热电联产的前世今生如下:
1883年,德国汉堡市政大楼导入电厂热能取暖,开创热电联产供热的先河。
1905年,英国推出全球首台热电联产发电机组,开启热电联产的工业化进程。
1907年,美国Westing House制造出调节抽汽压力的抽汽式热电联产机组。
1924年,前苏联列宁格勒建成第一个以热电厂供热的热电联产供热系统。
1990年,前苏联的热电联产发电量达总量的34%以上;广袤无垠的土地和冬季的极寒天气造就了热电联产在前苏联的辉煌。2008年,热电联产的发电比例在美国、欧盟、德国各占8%、10%和14%,丹麦的52%是世界上热电联产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一言蔽之,热电联产接受度与各国的国情息息相关。
1958年,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的北京第一热电厂投运,这是中国热电联产起步的里程碑。热电联产较热电分产节约1/3燃煤;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政策,顺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政方略。我国的热电联产起步迟,而发展速度犹如中国的高铁:2008年12月,建成2300台6MW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装机容量≥7000万KW,占火电装机量的15%,发电量的9%,承担全国80.5%工业供热量和26%民用采暖供热量;2013年12月,6MW及以上热电联产装机容量251.82GW,居世界首位。截止2016年12月,国内规模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太原第一热电厂,其装机量=1.386×103MW。
围绕热电联产的研究是全方位的、持续的,研究的深度广度、内涵外延均跃上新的高度:研究热电联产机组热能的深度梯级利用,考虑热电联产机组参与电网调峰的算法及工程实施,开发热电联产烟气余热的回收技术,探索热泵在热电联产中的应用,引入天然气设计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尝试风力、太阳能与热电联产的联合运行和调度,测试储热设备、储热技术在热电联产供热系统中的应用,优化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出城市热电联产项目选址的准则和步骤,等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95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