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48410.2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5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孙斌;刘振添;王英;洪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鸿森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62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张加宽 |
地址: | 5107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制备 功能性材料 混料 球磨 添加剂 锂电池正极材料 充放电过程 循环稳定性 电极材料 活性材料 库伦效率 体积膨胀 正极材料 粘结剂 锂电池 磷源 锰源 制程 锂源 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锰源、磷源、锂源、活性材料、粘结剂,还包括添加剂、功能性材料;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添加特殊的添加剂、功能性材料,不仅可以大幅缩短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程,混料球磨时间2‑5h,混料球磨时间短,极大提升正极材料制备效率,同时还可大幅提升锂电池的性能,能量能够有效改善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产生的体积膨胀,同时改善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 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能量密度高、功量密度高、寿命长的二次电池, 随着化石能源的减少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起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随着3C产品的发展,要求手机、相机、笔记本等的待机 时间逐渐增长,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逐渐严格。电动汽 车、智能电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需求量急剧上升, 新能源汽车要求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大于300Wh/kg,循环寿命大于 2000次。这就需要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单体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 好,安全性能优异等特点。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 键性材料。要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提高材料的充放电电压。
常见的正极材料有LiCoO2、LiNi0.8Co0.2O2、LiNil/3Col/3Mn1/302 和LiFePO4等,放电电压平台低于4V,要获得高电压,需串联多只单 体电池,导致维护不便、安全性能不好等问题,还会影响电池的功率 密度和能量密度。LiMn2O4放电电压虽有4.1V,但存在Jahn—Teller 效应,导致容量及循环稳定性都不理想。过度金属掺杂尖晶石型锰酸 锂LiMn2-xMxO4(M=Ge,Fe,Co,Zn,Ni,Cr,Cu)拥有5V左右的 高电压平台,且容量较高。其中,尖晶石型LiNi0.5Mn1.5O4与锰酸锂 一 样是具有三维锂离子通道的正极材料,可逆容量为146.7mAh/g,与锰 酸锂的差不多,但电压平台为4.7V左右,比锰酸锂的4V电压平台要 高出15%以上,且高温下的循环稳定性也比原有的锰酸锂有了质的提 升,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 LiNi0.5Mn1.5O4在充放电循环中,和LiMn2O4一样,可能发生的Mn 的溶解和材料颗粒的崩裂,恶化了的循环稳定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 备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锰源、磷源、锂源、活性材料和 粘结剂,还包括添加剂、功能性材料,所述锰源、磷源、锂源、活性 材料、粘结剂、添加剂、功能性材料的用量为以下重量份:锰源20-30 份、磷源20-30份、锂源22-35份、活性材料20-50份、粘结剂10-17份、添加剂5-10份、功能性材料15-25份。
优选的,所述锰源、磷源、锂源、活性材料、粘结剂、添加剂、 功能性材料的用量为以下重量份:锰源23-27份、磷源23-27份、锂源 25-32份、活性材料30-40份、粘结剂12-15份、添加剂6-8份、功能 性材料18-23份。
优选的,所述活性材料为磷酸铁锂。
优选的,所述功能性材料为浓度50%的硝酸铁锂溶液。
优选的,所述添加剂为LiXMYMn1-YO2;其中0.8≤x≤1,0.7≤ y≤0.9,其中,M为Fe2+。
优选的,所述粘结剂为海藻酸钠、壳聚糖、羟甲基纤维素钠、聚 丙烯酸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锰源为锰的氯化物、锰的氧化物、锰的硫酸盐、锰 的硝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鸿森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鸿森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84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