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有机物废水处理的深度催化氧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04484.6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9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新;储海蓉;徐炎华;王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大环境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72 | 分类号: | C02F1/72;C02F1/7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思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8 | 代理人: | 吕鹏涛 |
地址: | 211816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有机物 废水处理 深度 催化 氧化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有机物废水处理的深度催化氧化装置,包括反应釜、增压装置和臭氧生成装置,反应釜包括上封头和下釜身,上封头上设有废水进入管道、蒸汽进入管道和催化剂进入管道,蒸汽进入管道上设有第一控制阀;下釜身内设有反应槽组,催化剂进入管道的一端向下釜身内部延伸并位于反应槽组上方,下釜身外部设有与下釜身连通的增压管道、臭氧进入管道,增压装置上设有压力输出管道,压力输出管道与增压管道连通,臭氧生成装置通过管道与臭氧进入管道连接,下釜身底部还设有出口管道,出口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本发明催化氧化反应效率快,并且能够深度氧化废水中高有机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有机物废水处理的深度催化氧化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是全球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多达70%的河流、湖泊和水库均受到影响。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在2007年排入各种水体的有机污染物中,近20%源自工业。这些工厂致使重要水资源遭受污染,研究表明,中国约20%-30%的水污染是由于制造出口商品而造成的。《GB8978-1996 污水综合69种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浓度,主要为传统的、大家已熟知的废水污染物。 然而,随着中国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各类工业排放的众多化学品也随之增加,一些有毒有害的高有机污染废水尤其令人担忧。对此,国家要求相关工厂必须拥有高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来处理高有机物废水。该设备处理高有机物废水的每一步都关系到高有机物废水能不能最大化去除有害物质。其中催化氧化是该设备处理高有机物废水的重要步骤之一。传统的催化氧化的方式都是让高有机物废水直接进入反应釜,然后通入臭氧直接进行催化氧化。这种催化氧化的方式存在反应效率低,氧化废水中高有机物的程度不够理想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高有机物废水处理的深度催化氧化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高有机物废水处理的深度催化氧化装置,包括反应釜、增压装置和臭氧生成装置,所述反应釜包括上封头和下釜身,所述上封头上设有废水进入管道、蒸汽进入管道和催化剂进入管道,所述废水进入管道设置在上封头的顶部中央,蒸汽进入管道和催化剂进入管道位于废水进入管道的旁侧,蒸汽进入管道上设有第一控制阀;下釜身内设有反应槽组,所述催化剂进入管道的一端向下釜身内部延伸并位于反应槽组上方,下釜身外部设有与下釜身连通的增压管道、臭氧进入管道,所述增压装置上设有压力输出管道,压力输出管道与增压管道连通,所述臭氧生成装置通过管道与臭氧进入管道连接,下釜身底部还设有出口管道,出口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槽组包括第一反应槽和第二反应槽,第一反应槽高于第二反应槽,第一反应槽和第二反应槽均自下釜身内壁朝下釜身内部水平延伸,并且第一反应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反应槽的延伸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催化剂进入管道包括第一催化剂进入管道和第二催化剂进入管道,第一催化剂进入管道向下釜身延伸内部并位于第一反应槽上方,第二催化剂进入管道向下釜身内部延伸并位于第二反应槽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臭氧进入管道包括第一臭氧进入管道和第二臭氧进入管道,第一臭氧进入管道和第二臭氧进入管道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且第一臭氧进入管道高于第二臭氧进入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臭氧进入管道的输出口位于第一反应槽的上方,第二臭氧进入管道的输出口位于第一反应槽与第二反应槽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出口管道内设有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臭氧生成装置为水处理臭氧发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大环境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大环境科技南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44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