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褪黑素纳米缓释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3447.3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3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李颖;贺震旦;李智浩;黄如娇;万晨露;廖玉霞;余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4 | 分类号: | A61K9/14;A61K47/04;A61K31/4045;A61P25/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万商天勤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9 | 代理人: | 王志明;周彦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褪黑素 纳米 系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褪黑素纳米缓释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称取质量比为1:4~5:1的褪黑素和纳米介孔材料,加入溶剂溶解,并将溶液体系pH值控制在3~12;采用动态吸附法,将上述溶液置搅拌器上,设定温度在25~80℃下搅拌1~48 h,搅拌转速为250~1500 rpm;搅拌后悬浊液用滤膜过滤,滤渣经纯水洗涤,干燥,即得褪黑素纳米缓释给药系统。该褪黑素纳米缓释给药系统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无环境污染,易于推广应用;所制备的产品粒径大小可控,稳定性好,无有机溶剂残留,易与其他药用辅料配伍或进一步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药物缓释给药系统的制备新方法和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采用纳米介孔材料制备褪黑素缓释给药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褪黑素(Melatonin , MT),是由人和动物松果体分泌的天然吲哚类激素。化学名称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分子式为C13H16N2O2,分子量为232.27。MT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 能够控制协调人体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参与镇静、睡眠、镇痛和免疫效应、抗肿瘤等作用。
根据WHO的资料结果,全球上约有1/4 的人受失眠困扰。涉及失眠人群不仅基数大而且范围很广,男女老少均可发生,甚至健康的人群中也会有人存在失眠的困扰。研究证明,失眠发生的概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失眠概率较其他年龄组的失眠概率高,男性失眠率稍低于女性。失眠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快而且竞争压力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是需要我们全世界人类重点关注的普遍存在的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隐患之一。并不是所有失眠患者都会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睡眠质量,但如此庞大的潜在消费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镇静催眠药的巨大市场容量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近年来伴随着失眠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患者保健意识的增强,镇静催眠药市场增长势头强劲。自上世纪末至今,镇静催眠药的用药金额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全国十六大城市样本医院用镇静催眠药中,进入统计的药物共有13 种,咪达唑仑、唑吡坦和佐匹克隆(Zopiclone)依次排在购药金额前3 位,它们都是上市多年的老药,其中:咪达唑仑以56.6%的份额占据了大半部分的镇静催眠药市场;其次为唑吡坦,份额为25.2%,排名第3位的佐匹克隆仅为8.5%。但由于在美国,唑吡坦、扎来普隆、右旋佐匹克隆均属于IV 类管制药品,与苯二氮卓类药物属于相同管制类别,且副作用极大,因此,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患者的保健意识也随之增强,意味着能够有效诱发或维持睡眠,同时具有较好生理安全性的药物将极具市场潜力。从镇静催眠药市场发展趋势看,非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终将被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如褪黑素取代,成为市场的主流。
褪黑素通过与受体MT1和MT2作用来调节睡眠,两受体作用不同,MT1主要抑制神经元活动、MT2主要诱导相位转变。研究表明,褪黑素呈昼夜节律性分泌,光照通过视交叉上核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日间褪黑素分泌水平低,夜间分泌水平增高。褪黑素的分泌量还与年龄呈负相关: 体内褪黑素分泌量随着年龄增加从而分泌减少,睡眠时间越来越少。35 岁以后,体内褪黑素开始下降,随年龄增加,褪黑素下降更加明显,会出现睡眠障碍和多个系统功能的紊乱。睡眠的质量的好坏受夜间褪黑素分泌水平的直接影响。国外研究指出,老年睡眠障碍与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原发失眠,昼夜节律失调等均存在褪黑素分泌异常。通过体外补充褪黑素,可使体内褪黑素水平维持在正常状态,调整正常睡眠节律,加深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及时有效的补充人体所需的褪黑素,对失眠患者或因时差影响睡眠者具有显著的促睡功能,且醒后无常用安眠药的头昏、嗜睡、成瘾性等副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34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盐酸纳美芬鼻腔给药制剂
- 下一篇:苯达莫司汀医药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