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险管组件及其护套以及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7767.2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0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应晨迪;薛杨扬;崔艳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84 | 分类号: | H01R13/684;H01R13/46;H01R13/516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险管 组件 及其 护套 以及 连接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险管组件及其护套以及连接器,保险管组件的护套以其插入连接器的方向为前,包括绝缘体,绝缘体上设置有保险管安装部,护套还包括沿插接方向活动防脱装配于绝缘体上的操作柄,操作柄与绝缘体之间顶装有用于驱动操作柄冒出绝缘体的弹性件,绝缘体和操作柄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锁舌,另一个上设有与锁舌配合而限制操作柄冒出绝缘体的锁槽,锁舌具有供人操作的把持部,通过操作锁舌,使得锁舌与锁槽相互分离,实现对操作柄的解锁,操作柄在弹性件的作用力下冒出于绝缘体外此时,人工可拉拔操作柄,然后将保险管组件从连接器中拔出,操作容易快捷,结构比较简单,具有通用性,在安装和更换过程中无需借助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险管组件及其护套以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连接器若因外接的电器过多时,有可能会因为电源输出功率过大,而导致端子线或电器烧毁,因而产生危险,因此,有不少的厂商开始制造带有保险管的连接器,当外接的电器过多而导致连接器达到功率极限时,连接器内的保险管会先烧毁,以防止端子线或电器烧毁,进而避免危险的发生。
传统的带有保险管的连接器一般设计为在保险管的外侧套设护套而构成保险管组件,在保险管烧毁后,操作者可以利用工具自行取卸护套,进而将保险管组件移除以及更换安装。而现有的保险管组件的安装方式,普遍采用将护套与连接器螺纹锁紧的方式实现,这样的装配方式加工成本高,而且体积较大,安装更换保险管组件时非常浪费时间,有些即使未采用螺纹锁紧的方式,也需要采用工具将护套扳开或撬开才能实现保险管组件的取卸,对于急需要更换保险管而手头又没有工具的操作者,这种装配方式导致诸多不便,影响生产使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险管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保险管组件拆卸更换需要借助工具而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保险管组件的连接器;本发明的目的还在提供一种该保险管组件的护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保险管组件的护套的技术方案是:
方案1:保险管组件的护套,以其插入连接器的方向为前,包括绝缘体,所述绝缘体上设置有保险管安装部,所述护套还包括沿插接方向活动防脱装配于绝缘体上的操作柄,所述操作柄与所述绝缘体之间顶装有用于驱动操作柄冒出绝缘体的弹性件,所述绝缘体和操作柄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锁舌,另一个上设有与锁舌配合而限制操作柄冒出绝缘体的锁槽,所述锁舌具有供人操作的把持部。
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锁舌设置在绝缘体上。
方案3:在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操作柄上设置有用供把持部露出操作柄的锁舌安装孔。
方案4:在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锁舌与操作柄之间顶装有用于向锁舌施加朝向锁槽方向移动的作用力的弹簧。
方案5:在方案1~4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绝缘体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容纳孔,所述操作柄导向装配在容纳孔中,所述锁槽设置在容纳孔的侧壁上,所述绝缘体上面向所述锁槽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避让锁舌通过的避让槽。
方案6:在方案5的基础上,所述锁舌包括与所述锁槽沿前后方向挡止配合的锁止部,所述锁止部的前端面和/或所述绝缘体的后端面为在操作柄向前插入至绝缘体内时引导锁止部卡入所述锁槽的楔形引导面。
本发明保险管组件的技术方案是:
方案7:保险管组件,包括护套和设置在护套内的保险管,以其插入连接器的方向为前,所述护套包括绝缘体,所述绝缘体上设置有保险管安装部,所述护套还包括沿插接方向活动防脱装配于绝缘体上的操作柄,所述操作柄与所述绝缘体之间顶装有用于驱动操作柄冒出绝缘体的弹性件,所述绝缘体和操作柄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锁舌,另一个上设有与锁舌配合而限制操作柄冒出绝缘体的锁槽,所述锁舌具有供人操作的把持部。
方案8:在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锁舌设置在绝缘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77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