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板轧制时头部翘曲度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82803.8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07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波;张春阳;张兴起;赵桂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8/04 | 分类号: | B21B38/04;B21B3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春光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厚仪 钢板 测量 测量装置 钢板轧制 头部翘曲 测量公式 直线线段 发射源 连线 两组 相交 钢板平面 同一位置 位置布置 运行方向 轧机出口 翘曲度 翘曲 求解 轧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板轧制时头部翘曲度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所述钢板轧制时头部翘曲度的测量方法包括:步骤A:在轧机出口位置布置两组独立的测厚仪,分别为第一测厚仪和第二测厚仪,两组独立的测厚仪测量轧机出口处的钢板的同一位置厚度;当钢板有翘曲时,钢板平面与钢板运行方向形成一定的夹角θ,用所述第一测厚仪测量第一发射源和第一接收端的连线与钢板相交的直线线段长度h1,用所述第二测厚仪测量第二发射源和第二接收端的连线与钢板相交的直线线段长度h2,将第一测厚仪的测量公式与第二测厚仪测量公式进行两式联立求解,得到钢板的翘曲度。所述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测厚仪和第二测厚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领域,具体涉及轧钢自动控制方法,尤其是一种钢板轧制时头部翘曲度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中厚板在轧制过程中为保证钢板轧制完成后移动到后续工序时不与传输辊道发生碰撞,一般通过控制轧机上下轧辊的速度差或通过液压缸调整轧制线高度来改变钢板头部形状,使其头部略微上翘,形成雪橇形状。由于轧机周围环境恶劣,采用图像识别等方法难以可靠的识别头部翘曲度,传统的方法都是通过操作人员观察摄像监控画面来判断钢板头部形状,进而指导速度或轧制线高度调节。生产过程中外部条件的变化,如轧制规程的改变、钢板上下表面温度的均匀性、上下轧辊的摩擦系数的不同都会对钢板的头部的翘曲度产生影响,通过人工判断进行调整的工作难度会大大增加,也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通过一种可靠的测量方式获得钢板轧制后的头部翘曲度,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也有采用图像识别的方式来获得钢板的头部翘曲度,但这种检测方式对于检测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由于轧机周围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金属粉尘多,水汽大,直接影响图像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不适应于实际生产环境。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钢板轧制过程中的头部翘曲度难以获得良好的测量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板轧制时头部翘曲度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以解决钢板轧制过程中的头部翘曲度难以获得良好的测量效果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钢板轧制时头部翘曲度的测量方法,所述钢板轧制时头部翘曲度的测量方法包括:
步骤A:在轧机出口位置布置两组独立的测厚仪,分别为第一测厚仪和第二测厚仪,两组独立的测厚仪测量轧机出口处的钢板的同一位置厚度;
所述第一测厚仪包括:第一发射源和对应所述第一发射源设置的第一接收端;
所述第二测厚仪包括:第二发射源和对应所述第二发射源设置的第二接收端;
所述第一发射源和第一接收端的连线与轧机辊道平面垂直;
所述第二发射源和第二接收端的连线与轧机辊道平面的垂线形成沿钢板运行方向上呈现一定的角度α,单位为度,α大于0并且α小于90度;
当钢板有翘曲时,钢板平面与钢板运行方向形成一定的夹角θ,单位为度,钢板的实际厚度h,单位为mm;
步骤B:用所述第一测厚仪测量第一发射源和第一接收端的连线与钢板相交的直线线段长度h1,单位为mm,h1为第一发射源和第一接收端的连线与钢板相交的直线线段长度;
步骤C:用所述第二测厚仪测量第二发射源和第二接收端的连线与钢板相交的直线线段长度h2,单位为mm;h2为第二发射源和第二接收端的连线与钢板相交的直线线段长度;
步骤D:所述第一测厚仪测量公式为所述第二测厚仪测量公式为
将第一测厚仪的测量公式与第二测厚仪测量公式进行两式联立求解;
得到θ即为钢板的翘曲度,单位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28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