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叠式座椅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78889.7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6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高玉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车质尚(北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30 | 分类号: | B60N2/30;B60N2/22;B60N2/8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徐旭栋 |
地址: | 101500 北京市密***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座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式座椅,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底座、设在底座上的靠背骨架、以及设置在靠背挂架下侧的座垫骨架,所述靠背骨架滑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通过升降装置驱动其于竖直方向上下滑动;所述靠背骨架上设置有驱动所述座垫骨架沿水平转轴在竖直方向进行转动的转动装置;所述座垫骨架下侧铰接有当其转动至水平时对其进行支撑的连杆机构。通过设置在座垫骨架下表面的连杆机构,在座垫骨架转动至水平时,连杆机构将其支撑在地面上,同时,在转动过程中,座垫骨架对连杆机构产生拉力,使得连杆机构与地面之间接触时产生的异响较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折叠式座椅。
背景技术
折叠式座椅适用于汽车行业内,多体现在商务车上,具有储存空间小、电动折叠等优点。
市面上现存在的折叠式座椅,结构较为复杂,座椅的整体重量较大,长期使用座椅的质量性能不稳定,根据打开时受力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打开后依靠地面做支撑,另一种采用杠杆悬臂结构座支撑;这两种状态都存在有相应的弊端,第一种,打开与地面接触时,因座椅本身重量较大,再加上结构本身的缺陷,会短时处于失重状态,从而出现支撑部位在与地面接触时碰撞异响,因座椅在车内封闭的环境下使用,碰撞声较大,不易被使用者接受,还有可能引起其它部件的损坏;第二种,因靠悬臂结构受力,所以座椅打开后,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座椅本身的重量再加上乘坐者的重量,全部会聚集在靠背与座的旋转中心处,无任何外部的辅助力,此种结构强度较差,使用时易变形损坏,现提供一种折叠式座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座椅,通过设置在座垫骨架下表面的连杆机构,在座垫骨架转动至水平时,连杆机构将其支撑在地面上,同时,在转动过程中,座垫骨架对连杆机构产生拉力,使得连杆机构与地面之间接触时产生的异响较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式座椅,包括底座、设在底座上的靠背骨架、以及设置在靠背挂架下侧的座垫骨架,所述靠背骨架滑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通过升降装置驱动其于竖直方向上下滑动;所述靠背骨架上设置有驱动所述座垫骨架沿水平转轴在竖直方向进行转动的转动装置;所述座垫骨架下侧铰接有当其转动至水平时对其进行支撑的连杆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升降装置对靠背骨架进行升降调节,在使用时,可以向上升起靠背骨架,供人依靠,在不使用时,将靠背骨架向下滑动,能够减少座椅的竖直高度;在座垫骨架下侧铰接有连杆机构,当座垫骨架转动至水平时,可以对座垫骨架的下侧进行支撑,同时,在转动过程中,座垫骨架对连杆机构产生拉力,使得连杆机构与地面之间接触时产生的异响较小。
较佳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靠背骨架上的螺杆升降机、以及一端与螺杆升降机的升降板铰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转轴上的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螺杆升降机带动连接板上下转动,连接板转动过程中带动水平转轴转动,从而实现座垫骨架的转动,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水平转轴传动,较为有效的减小了误差量,在转动过程中,座垫骨架都受到连接板的作用力,从而,在转动至水平位置时,连杆机构与地面之间接触时,作用力较小,所产生的异响较小。
较佳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靠背骨架上且靠近所述座垫骨架一侧的两块支撑板、于两块支撑板远离所述靠背骨架一端固定连接的支撑轴、于支撑轴上且于座垫骨架下方转动连接的连杆一、以及铰接在所述连杆一远离支撑轴一端的连杆二,所述连杆二远离连杆一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座垫骨架远离水平转轴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连杆一和连杆二,在座垫骨架转动至水平后,连杆一水平支撑在地面上,对座垫骨架进行支撑,从而较为有效的减小了水平转轴的承载压力,使得座垫骨架的承重能够更强。
较佳的,所述连杆一呈“L”形,当所述座垫骨架转动至水平时,所述连杆一靠近支撑轴一端为竖直状态,另一侧为水平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车质尚(北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车质尚(北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88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