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73936.9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8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妙;王国印;朱继杰;赵红霞;王士杰;贾晓昀;和剑涵;黄瑞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87 | 分类号: | C12N15/87;A01H5/10;A01H6/60;A01N59/26;A01N59/16;A01N59/14;A01P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35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棉花 纤维 品质 培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二氧化硅纳米气凝胶构建GhUGP1基因的表达载体;使用35S启动子启动目的基因,将构建的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高产棉花品种中,于田间进行转化;获取连续3代以上田间检测及分子检测阳性,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稳定遗传不再分离的转基因后代材料;将所得的后代材料置于浸种剂中20‑30℃浸泡10‑20分钟后,捞出;按常规方法进行种子播种、培育以及后期管理。本发明大大提高了棉花的转基因效率,所得后代材料的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明显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基因领域,具体一种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在人类的衣食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纺纱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棉花纤维品质尤其是纤维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提高棉花产量的同时,尽快改良纤维品质成了棉花育种者集中关注的问题。由于纤维品质与产量在遗传上呈现负相关,单纯依靠常规育种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同步改良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相当困难。基因工程的发展为打破这类不良连锁提供了机遇,为实现优良目的基因的定向转移提供了途径,同时还具有后代易于稳定,育种周期短等优点,可望实现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的同步改良。自1987年Umbeck等人首次报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nptII基因和CAT基因导入陆地棉品种珂字312、310中,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棉花。之后,棉花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开发的进展十分迅速。目前,在抗虫、抗除草、抗病、抗逆境等棉花育种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优质棉的研究和育种工作方面进展缓慢,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则刚刚起步。因此,纤维产量和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研究成为国内外棉花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利用基因工程改良纤维品质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分离鉴定出与纤维品质密切相关的基因,将其导入棉花,增加或抑制某些与棉花纤维品质相关的蛋白质或酶的表达水平,从而改良纤维的品质;二是从其他物种中选择有潜力的目地基因,将其导入棉花,以提高纤维的品质。由于棉花纤维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仍然欠清楚,尚未克隆到与棉花纤维产量和品质直接相关的目的基因。因此,通过在棉花纤维中表达合适的外源基因,是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改良棉花纤维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途径。棉花纤维强度是对纱线质量及其制成品特性影响较大的性状,我国生产的原棉纤维品质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纤维强度偏低。因此,纤维强度的改良是提高我国原棉品质的主攻方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培育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棉花的纤维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构建GhUGP1基因的表达载体;
S2、使用35S启动子启动目的基因,将构建的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高产棉花品种中,于田间进行转化;
S3、获取连续3代以上田间检测及分子检测阳性,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稳定遗传不再分离的转基因后代材料;
S4、将步骤S3所得的后代材料置于浸种剂中20-30℃浸泡10-20分钟后,捞出;按常规方法进行种子播种、培育以及后期管理。
优选地,所述浸种剂包括50wt%~55wt%的生物制剂BIO20、5wt%~7wt%的磷酸二氢钾、2wt%~3wt%的硫酸锰、4wt%~6wt%的硼酸,余量为水。
优选地,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以多聚硅氧烷为硅源,用溶胶凝胶一步法制备尺寸为500nm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以多聚赖氨酸(PLL)对其进行表面修饰;
S12、将完成修饰后的纳米离子与GhUGP1基因有效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未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39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