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相增效氮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0160.0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7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占正奉;马国清;方敏;陈学萍;宋杰;高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0 | 代理人: | 黄福伟 |
地址: | 234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相 增效 污水处理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相增效氮在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稀释罐、预酸化罐和厌氧池,所述稀释罐的底部通过管道与设置在预酸化罐侧部的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通,且第一水泵的出水口与预酸化罐的顶部连通;所述预酸化罐的底部通过管道与固定连接在厌氧池侧部的第二水泵的进水口连通,且第二水泵的出水口与厌氧池的顶部连通;所述稀释罐的正面开设有透明窗口,且透明窗口上设置有容积刻度线;所述稀释罐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通过预酸化罐的设计,在多相增效氮加入到厌氧池时能有效将污水与多相增效氮进行混合,有效发挥了多相增效氮在厌氧池中的效果,提高了污水处理速率;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相增效氮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指工艺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工业废水的处理虽然早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但由于许多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性质多变,仍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按受污染程度不同,工业废水可分为生产废水及生产污水两类。生产废水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轻度污染或温度增高的水(如设备冷却水);生产污水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严重污染的水,大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按工业废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分类,可分为含无机污染物为主的无机废水、含有机污染物为主的有机废水、兼含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和仅受热污染的冷却水。例如电镀废水和矿物加工过程的废水是无机废水,食品或石油加工过程的废水是有机废水。按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加工对象可分为造纸废水、纺织废水、制革废水、农药废水、冶金废水、炼油废水等。按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可分为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含酚废水、含铬废水、含有机磷废水和放射性废水等。
多相增效氮是以分子级有机物为载体,利用分子渗透技术来提高氮源的吸收效率;可替代化学或农业氮源,作为污水生化系统氮营养源补充剂,能使微生物更高效的地利用氮源,大幅降低出水中的剩余氮含量减少其流失。相对传统氮营养,本品更易生物吸收,利用效率更高;针对缺氮废水,只需 1/3-1/5的传统氮营养的用量,大幅降低污水处理补充氮营养的费用。
现有的工业污水处理工艺中,大部分企业均采用将多相增效氮直接投加到厌氧或好氧池中,由于多相增效氮的混合不均,从而导致多相增效氮的利用率大大降低,达不到彻底除污效果,同时,现有的多相增效氮都是未经稀释就投入到预酸化池中,高浓度的多相增效氮会导致污水处理效率变低,实用具有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相增效氮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相增效氮在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稀释罐、预酸化罐和厌氧池,所述稀释罐的底部通过管道与设置在预酸化罐侧部的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通,且第一水泵的出水口与预酸化罐的顶部连通;所述预酸化罐的底部通过管道与固定连接在厌氧池侧部的第二水泵的进水口连通,且第二水泵的出水口与厌氧池的顶部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稀释罐的正面开设有透明窗口,且透明窗口上设置有容积刻度线;所述稀释罐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预酸化罐的内部垂直转动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远离预酸化罐底部的一端贯穿预酸化罐的顶部并延伸到预酸化罐的外部;所述搅拌轴上且位于预酸化罐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轮;所述预酸化罐的顶部设置有转动电机,且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搅拌轴上固定安装有搅拌叶;所述与酸化罐的顶部开设有第三进液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厌氧池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氨浓度检测传感器和氮浓度检测传感器;所述厌氧池的顶部控制箱,且控制箱的正面转动铰接有箱门;所述箱门上固定安装有操控屏;所述控制箱内部设置有中央处理器、氨浓度比较器、氮浓度比较器、第一反馈模块、第二反馈模块和电源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未经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01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刀具抓取装置
- 下一篇:可伸缩的复合材料桁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