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培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30613.1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6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国;陈俊男;犹娟;覃练;陶佳;刘小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C02F3/3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 污泥 培养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有多种运行工艺,常见的如AN/O、AP/O、A2/O和SBR等。这些工艺采用不同的好氧、缺氧和厌氧区的组合方式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元素。但活性污泥法普遍存在污泥易膨胀,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弱和反应池容积大等缺点。相比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中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生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丰富的生物种类。较多种类的微生物和较长的生物链,有利于提高耐冲击负荷能力和减小剩余污泥量。但填料的使用增加了工程建设投资,且运行不当及填料发生破损又会增加运行成本。
好氧颗粒污泥是微生物自固定、自絮凝的生物膜系统。与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相比,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紧密,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微生物组成丰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不易发生膨胀,剩余污泥量小;培养过程中不需要载体,建设成本低。好氧颗粒污泥同时含有好氧、厌氧环境,可以为好氧、兼性、厌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由于其丰富的微生物组成,所以该污泥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强的抵抗和恢复能力。因此,好氧颗粒污泥在水处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运行研究多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关于强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培养和运行研究较少。EBPR系统通过在厌氧和好氧条件下交替运行,可以实现同步脱氮除磷,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已经在EBPR系统中成功培养出颗粒污泥,实现了EBPR系统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脱氮除磷。然而,仍存在着启动时间长、长期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培养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0、在反应器中接种活性污泥,并添加PAC和海泡石与活性污泥混合;
S200、向反应器中泵入人工合成废水,并通过重复运行SBR处理工艺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
进一步,S100中,将从污水处理厂好氧池中取出的絮状污泥首先漂洗,然后去除污泥中的杂质,最后曝气处理。
进一步,S100中,所述海泡石的粒径在0.12-0.25mm。
进一步,S200中,SBR处理工艺分为六个阶段,且六个阶段为一个周期,六个阶段不间断重复运行,六个阶段分别为:进水-厌氧-好氧-沉淀-出水-闲置;
其中:
厌氧:开启搅拌,进行搅拌工序,设定搅拌转速,使活性污泥与人工合成废水进入厌氧反应阶段;
好氧:曝气,同时持续搅拌,设定搅拌转速,使其进入好氧反应阶段;
沉淀:设置沉淀时间,同时停止搅拌,使其转速降为零;
出水:从出水管排水,当容器内的水量降至出水管最低深度时,停止排水;
闲置:闲置过程中不开启搅拌装置和曝气装置。
进一步,随着反应器运行周期的不断增长,逐步降低沉淀阶段中最初设定的沉淀时间,并将降低时间相应增加到好氧阶段中。颗粒不断形成过程中,颗粒逐渐增加,易于沉降,由此减少的时间用于好氧,如此配置,更有利于EBPR系统聚磷菌的培养以及除磷。
进一步,S200中,人工合成废水的组成为:CH3COONa,513mg·L-1;NH4Cl,153mg·L-1;KH2PO4,40.6mg·L-1;K2HPO4,46.3mg·L-1;Na2EDTA,38.2mg·L-1;CaCl2,100mg·L-1;MgSO4·2H2O,138mg·L-1和微量元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06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