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步法制备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8110.0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9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昝兴杰;史鹏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13/02 | 分类号: | B01J13/0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王阿宝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步法 制备 多聚胺类 化合物 微胶囊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步法制备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利用多酚掺杂碳酸钙微米颗粒,在碱性条件下吸附多聚胺类化合物,最后去除碳酸钙,得到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本发明的优点是制备微胶囊的工艺简单、高效,无需多步层层自组装,且无需交联,不易引入杂质。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载体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指一步法制备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的方法
背景技术
层层自组装(LBL)是上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简易、多功能的表面修饰方法。LBL最初利用带电基板在带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溶液中交替沉积制备聚电解质自组装多层膜。随着层层自组装技术(LBL)在制膜方面的不断发展,使其具有了以下优点:1、组装分子的选择范围广泛,可以是聚电解质,也可以是多聚胺类化合物、多糖、DNA等荷电的生物活性大分子;2、制备工艺简单,通过简单的交替浸涂技术可实现在材料表面组装分子在纳米、亚微米尺度的有规结构设计;3、制备条件温和,在常温水溶液中即可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分子具有维持生物活性的天然构象;此外,该方法还有适用的基体材料种类多、对基体材料的体型结构适应性强、并可在具有复杂体型结构的装置和材料上实现应用等优点。
碳酸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无机材料,具有材料来源易得、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应用广泛、材料分散性良好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等多个领域,如橡胶、塑料、涂料、油漆、油墨、电缆、饲料、纺织、陶瓷、密封剂、胶粘剂、杀虫剂、农药载体和烟道除硫、水处理以及食品、制糖、制药、卫生用品等。
在医药领域,以碳酸钙为模板,利用LBL技术在其表面组装薄膜,再加入稀酸分解或乙二胺四乙酸(EDTA)络合钙离子,去除CaCO3胶体粒子制备微胶囊载体。制备的载体生物毒性低,且可以达到高效的包载药物,保护药物疗效的同时,有效实现药物的缓释。
然而,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具体制备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时,需要根据组装层数进行多次组装和清洗,操作步骤繁琐且耗时,工艺难度较大且损耗较多。而目前国内外一步法制备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的研究仍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无需进行多次自组装、制备效率高的一步法制备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步法制备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多酚掺杂碳酸钙颗粒的制备:在10~40℃下,将浓度为0.1~1M的钙盐溶液和浓度为2~50mg/mL的多酚溶液混合,搅拌均匀,之后控制搅拌的速度在450~1500转/分钟或超声摇晃的超声频率在20~60 kHz下,快速加入与钙盐溶液等摩尔量的碳酸盐溶液,搅拌或超声摇晃30~60秒,静置10~30分钟,离心,超纯水洗涤,收集多酚掺杂碳酸钙颗粒;
(2)多聚胺类化合物的吸附:在步骤(1)所得颗粒加入2~6mg/mL的多聚胺类化合物溶液,通过调解缓冲溶液pH为8.0~12.0之间,在4~40℃下孵育5~48小时,离心,用pH=7.0~12.0缓冲液洗涤,得到表面吸附多聚胺类化合物的颗粒;
(3)去核:将第(2)步制备的吸附多聚胺类化合物的颗粒,加入用氢氧化钠调至pH=7.0~12.0的浓度为0.05~0.5M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孵育,离心,用pH=7.0~12.0缓冲液洗涤,得到多聚胺类化合物微胶囊。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步骤(1)中钙盐溶液、多酚和碳酸盐溶液的体积比为:(0.5~1.5):(1~3):(2~4)。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步骤(1)中的多酚包括:单宁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或没食子酸中一种或多种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未经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81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