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补电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6140.8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1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桂海勇;沙文瀚;李学兴;闫伟;刘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0 | 分类号: | B60L58/10;B60L58/1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圣荣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蓄电池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补电系统,电动汽车设有VCU、BMS、高压电池包和蓄电池,所述VCU通过CAN总线与BMS通信,所述BMS输出控制信号至高压电池包,所述VCU接收蓄电池电压信号,所述VCU通过CAN总线与DCDC转换器通信,所述高压电池包通过DCDC转换器为蓄电池充电。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运行稳定可靠,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长时间驻车导致蓄电池馈电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电动汽车基于低功耗定时唤醒的蓄电池智能补电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世界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新能源汽车成为各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随着动力电池的发展,电动汽车成为比较普遍的发展方向。而纯电动汽车具有运行成本低、零排放、噪音低、能充分利用波谷电等优点,可以满足用户上班代步、外出办事、休闲娱乐等出行基本需求,深受广大购车用户的青睐。但是纯电动汽车多采用单速比减速,通过电机的较高转速区间,实现车辆的静止、低速、高速行驶。
电动汽车上使用了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增大了整车用电负荷,同时在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蓄电池馈电。在深度馈电时,整车甚至无法整车启动。因此,要保证蓄电池不馈电,必须增加蓄电池容量,使其略大于整车用电功率消耗,或者降低整车电子设备的漏电流。然而,增加蓄电池容量必然增加成本,这个不容易被接受。电动汽车电子设备越来越多,降低整车漏电流也变得更加困难。需要寻找一种简单可靠,成本低的方法来预防蓄电池馈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一种电动汽车基于低功耗定时唤醒的蓄电池智能补电系统和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补电系统,电动汽车设有VCU、BMS、高压电池包和蓄电池,所述VCU通过CAN总线与BMS通信,所述BMS输出控制信号至高压电池包,所述VCU接收蓄电池电压信号,所述VCU通过CAN总线与DCDC转换器通信,所述高压电池包通过DCDC转换器为蓄电池充电。
所述VCU由MCU供电,所述MCU设有低功耗定时唤醒电路。
所述低功耗定时唤醒电路设有用于连接蓄电池正极的A点,用于连接车辆点火开关的B点,用于连接LDO的H点,所述LDO为MCU供电,所述B点经电阻R1连接三极管Q1基极,所述三极管Q1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C点,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通过电阻R2电连接,A点经电阻R3连接C点,A点连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2源极连接D点,所述D点经二极管D2与H点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经电阻R4连接C点,所述A点经电阻R7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E点,所述E点经电阻R5和二极管D3连接D点,所述E点经电阻R6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A点连接场效应管Q5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漏极经电阻R8连接场效应管Q5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5的栅极经电阻R9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5的栅极经二极管D4连接场效应管Q5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H点。
所述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所述场效应管Q2和场效应管Q5为场效应管增强型P-MOS,所述三极管Q3为NPN型三极管,所述场效应管Q3为场效应管增强型N-MOS.
所述二极管D1、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为隧道二极管。
基于所述电动汽车蓄电池补电系统的补电方法,在整车钥匙开关断电后,VCU实时监控蓄电池电压,当监控到蓄电池电压低于设定值时,VCU唤醒BMS,通过BMS启动高压电池放电连接到DCDC转换器,通过DCDC转换器为蓄电池充电。
若蓄电池电压恢复到期望值,则VCU发命令给DCDC转换器,停止充电,同时VCU通过BMS切断高压放电回路继电器,VCU仍实时监控蓄电池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61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木板加工粘合剂
- 下一篇:一种新型金属板平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