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竖直井中的中心管下管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6382.0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98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本军;许超;杨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
主分类号: | E21B7/20 | 分类号: | E21B7/20;E21B19/00;E21B19/16;E21B19/06;F24T10/00;F24T50/00 |
代理公司: | 12211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月 |
地址: | 056004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竖直 中的 中心 管下管 工艺 | ||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竖直井中的中心管下管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当中心管比重小于1时,选择金属管作为第一根中心管;步骤二:中心管两端加工丝扣,一端安装接箍;步骤三:第一根中心管的圆周壁上打圆状孔眼;步骤四:吊卡卡在接箍底部,钻机吊钳将中心管接箍端吊起,至中心管完全位于竖直方向时,钻机吊钳将中心管缓缓下入井内;步骤五:将另一根中心管的接箍端吊起,至竖直,中心管的另一端离开地面,被吊起的中心管与井中的中心管的接箍端连接;步骤六:重复步骤五,直至中心管下入深度达到设计要求为止。本发明创造能够快速安全的实现竖直井中的中心管下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井中心管下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竖直井中的中心管下管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单井换热技术的中深层地热井深度一般在1500m~2500m,单井换热技术的实现一般是利用中心管的保温技术和中心管内外水流的高效换热技术,来达到取热不取水的目的。
中心管不同于地热井施工和成井时使用的各类铁质套管和钻杆,其比重相对较轻,略小于水的比重,强度也比各类铁质套管低很多,下管时存在三个现实问题:一是中心管容易折断,二是需要加配重,三是接箍丝扣的连接目前没有专用工具。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如何把1500m以上长度的中心管顺利下入地热井内,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中心管下管工艺,特别是丝扣连接的中心管下管工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竖直井中的中心管下管工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竖直井中的中心管下管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当中心管比重小于1时,选择金属管作为第一根中心管;
步骤二:中心管两端加工丝扣,一端安装接箍;
步骤三:第一根中心管的圆周壁上打圆状孔眼;
步骤四:吊卡卡住接箍底部,钻机吊钳将中心管接箍端吊起,至中心管完全位于竖直方向时,钻机吊钳将中心管缓缓下入井内;
步骤五:将另一根中心管的接箍端吊起,至竖直,中心管的另一端离开地面,被吊起的中心管与井中的中心管的接箍端连接;
步骤六:重复步骤五,直至中心管下入深度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中心管的丝扣连接部分擦洗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植物食用油后再与接箍连接。
进一步的,步骤三中孔眼位于第一根中心管的中部,孔眼从上到下设置有若干行,每行的孔眼设置有若干个,孔眼的过水面积之和与中心管底部过水面积相对应。
进一步的,相邻行的孔眼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孔眼起始位置距离第一根中心管底部的距离为4m~5m,孔眼的直径为12mm~18mm。
进一步的,每行的孔眼数量为4~8个,同一横截面上的孔眼围绕着中心管的轴线均匀间隔设置,相邻行孔眼的垂向距离为33.5mm~45.7mm。
进一步的,步骤四中的吊卡包括与中心管配合的左抱箍和右抱箍,左抱箍和右抱箍抱住中心管后,左抱箍和右抱箍的两侧的固定板分别通过螺栓螺母固定。
进一步的,左抱箍、右抱箍两侧的固定板的同侧分别对称的开有豁口,豁口的开口方向与左抱箍或者右抱箍的轴线平行,吊卡卡在靠近上方接箍的中心管上。
进一步的,步骤五中,被吊起的中心管与井中的中心管的接箍端连接时,先用软性皮带管钳再用钻杆管钳拧紧拧。
进一步的,软性皮带管钳拧2~3圈丝扣,用于拧紧的钻杆管钳为127钻杆管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未经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63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耳鼻喉科消毒清洗装置
- 下一篇:一种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