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活性保健饮料灭菌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44949.6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2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邓志程;叶为果;谷毅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志程 |
主分类号: | A23L2/42 | 分类号: | A23L2/42;A23L2/54;A23L2/70 |
代理公司: | 惠州市超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49 | 代理人: | 陈文福 |
地址: | 516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活性 保健 饮料 灭菌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活性保健饮料灭菌设备。
背景技术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含水量约占地球总含水量的97%,生物量约占地球总生物量的87%,生活着20多万种海洋生物。海洋因其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和极端复杂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其特有的有效活性物质。从海洋细菌、真菌、微藻与软体动物中分离提取出的海洋生物活性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研究的海洋生物源蛋白多肽多集中在芋螺、海绵、海葵、海兔、海蛇、海星、海藻、海鞘、鱼、虾与贝类、头足类等海洋生物。活性脂质类主要包括脂肪酸、甾醇、磷脂和甘油酯等,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碳水化合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单糖、低聚糖和多聚糖。海洋生物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数量都远大于陆地资源,包括海洋多糖及其衍生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ehydroacetic acid,DHA)等,多酚类和光合色素等。经研究这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癌、抗凝血、抗过敏、抗炎症和预防骨质疏松、预防心血管疾病(降血压、降血糖、降胆固醇)、抑制肥胖、促进细胞的修复和生长以及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理活性。
现有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原料制备的各种保健产品,生物活性保健饮料就是其中的一种,现有的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原料制备的保健饮料,原料的混合和灭菌是分开的两个工序,同时采用的灭菌手段不利于活性物质的功能性组分的保持,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活性保健饮料灭菌设备,本发明将原料的混合和灭菌两道工序结合,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非热灭菌,更能够保持保健饮料当中的活性物质的功能性组分,进一步提高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活性保健饮料灭菌设备,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灭菌釜、导气管、驱动机构,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生装置通过导气管与灭菌釜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釜包括釜盖、釜体,所述釜盖与釜体配合连接,所述釜体两侧对称设有进气部,所述进气部的一端与导气管连接,所述进气部的另一端设有增压装置;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主传动轴、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三传动杆、第一传动装置、第二传动装置,所述主传动轴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穿设于所述主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主传动轴通过第一传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第三传动杆分别通过第二传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末端设有第一混合机构,所述第三传动杆的末端设有第二混合机构;所述第一混合机构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本体的另一侧设有突起,所述突起内部设有凹槽,所述突起的侧边对称设有加强筋。特别的,所述第一传动装置、第二传动装置均为现有技术中的轴连接传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混合机构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本体的另一侧对称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表面一体延伸有冲击部。
进一步的,所述釜体包括内釜体、外釜体,所述内釜体的下端与外釜体的下端之间设有弹性体层。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体层是由交错排布的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水平截面为勒洛三角形;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水平截面为圆形。通过本发明设置的弹性体层,能够避免在灭菌的过程中发生共震,影响加工的效果;通过交错设置的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的作用,能够在弹性体层内部将受到的内部作用通过呈波浪型的沿弹性体层传递缓冲,缓冲效果优异。
进一步的,所述增压装置设于所述釜体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釜盖与釜体之间设有密封层。
通过本发明密封层的作用,能够保持整个灭菌装置的气密性,避免装置漏气影响灭菌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55-68份聚氯乙烯、0.5-0.8份纳米氧化铝、2-6份聚乳酸、1-10份偶联剂、8-14份玻璃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志程,未经邓志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49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