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纹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44379.0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3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检测装置 触摸区域 触摸信号 指纹识别 拼接 电子设备 图像信息 指纹图像 预设 采集 采集图像信息 指纹识别系统 盖板玻璃 光学指纹 控制装置 识别装置 输入装置 用户体验 侧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指纹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电子设备。其中,该指纹识别系统包括:多个光学检测装置,每个光学检测装置设置在盖板玻璃的侧面,用于采集图像信息;输入装置,用于生成触摸信号;控制装置,用于获取触摸信号对应的触摸区域,判断触摸区域是否满足预设拼接条件,如果触摸区域满足预设拼接条件,则启动触摸区域对应的多个第一光学检测装置;识别装置,用于获取多个第一光学检测装置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将多个第一光学检测装置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拼接,得到触摸信号对应的指纹图像,对指纹图像进行指纹识别,得到识别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学指纹识别方法拒识率高,用户体验感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识别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指纹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技术的推陈出新及手机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为了达到更佳的用户体验,增加手机屏幕面积占比,全面屏已成为智能终端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对于传统的电容式指纹识别技术,由于电容检测无法穿透较厚玻璃等多方面限制,其无法完成去除Home键的任务。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盖板玻璃内通过对光的多次全反射,能够实现对整个显示屏任意位置的指纹进行识别,如图1所示,当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盖板玻璃侧面照射到盖板玻璃上表面时,若盖板玻璃上表面某部位与指纹谷接触,光线发生多次全发射穿出盖板玻璃侧面并通过透镜聚焦到感光阵列上,形成亮条纹;若盖板玻璃上表面某部位与指纹脊接触,由于接触面变得粗糙,光线在此发生漫反射,难以形成到达感光阵列的穿透光线,形成暗条纹。该装置能够将指纹的谷脊信息转化为感光阵列上的明暗条纹信息。
由于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盖板玻璃内进行了多次全反射,可以在盖板玻璃表面形成多个指纹检测区域,如图2所示,设置多组“光源-透镜-感光阵列”(图中仅示出四组),可以将多个指纹检测区域联通,覆盖整个显示屏,依次或同时开启光源,对应地检查感光阵列接收到的指纹信息,从而获得整个显示屏上的指纹信息,实现对整个显示屏任意位置的指纹进行识别。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手机显示屏要求的尺寸越来越大,为了覆盖更大尺寸的显示屏,需要的“光源-透镜-感光阵列”越多,对指纹信息进行检测的时间更长,功耗也会成倍增加,而通常情况下,显示屏上的手指个数不会超过10个,甚至只有一个手指。另外,当手指按压在两组“光源-透镜-感光阵列”的衔接处时,两个感光阵列都仅能得到用户的部分指纹信息,利用单个感光阵列上得到的指纹信息进行指纹识别,会增加指纹识别系统的拒识率,导致不好的用户体验。
针对现有技术中光学指纹识别方法拒识率高,用户体验感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电子设备,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指纹识别方法拒识率高,用户体验感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系统,包括:多个光学检测装置,每个光学检测装置设置在盖板玻璃的侧面,用于采集图像信息;输入装置,用于生成触摸信号;控制装置,与多个光学检测装置和输入装置连接,用于获取触摸信号对应的触摸区域,判断触摸区域是否满足预设拼接条件,如果触摸区域满足预设拼接条件,则启动触摸区域对应的多个第一光学检测装置,其中,多个光学检测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光学检测装置;识别装置,与多个光学检测装置连接,用于获取多个第一光学检测装置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将多个第一光学检测装置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拼接,得到触摸信号对应的指纹图像,对指纹图像进行指纹识别,得到识别结果。
进一步地,每个光学检测装置包括:光源,设置在盖板玻璃的一侧;感光阵列,设置在盖板玻璃的另一侧;透镜,设置在感光阵列和盖板玻璃的另一侧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43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