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34650.2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7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商庆浩;丛昱;唐南方;陈帅;吴春田;许国梁;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44 | 分类号: | B01J23/44;B01J23/42;B01J23/46;B01J23/52;B01J23/63;B01J23/6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金属活性 催化剂 负载型纳米催化剂 复合氧化物载体 孔径分布 介孔 | ||
一种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催化剂含有复合氧化物载体和负载在载体上的金属活性组分,所述复合氧化物载体为SiO2‑MOx(M为Zr、Ce或La),按原子物质的量比,Si:M为100:1‑20;所述金属活性组分为Pd、Pt、Rh、Au中的一种,且以催化剂的总量为基准,按重量含量计,金属活性组分含量为0.1‑5%,剩余为载体。和其它方法相比较,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活性组分高度均匀分散、比表面积大、具有规律且窄孔径分布的介孔等优点,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负载型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和载体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某些负载型催化剂还包括助剂部分。载体是指担载活性组分和助剂的物质。因此,载体需要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而且一般是多孔性物质,以便使活性组分和助剂分散在上面。
氧化物是常见的催化剂载体。一般而言,氧化物载体可以增加催化剂活性组分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从而使产物的产率提高。常用的催化剂载体有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钛等氧化物载体。不同载体对不同反应有不同影响,而且催化剂的氧化物载体和不同的催化剂金属组分作用形式不同,将直接导致对催化剂性能有截然不同的影响。而当载体中多种成分复合,可以实现更加优异的性能。复合载体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单个组分的性质,更取决于两相的形貌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复合氧化物虽然也是两种或多种组分的复合,但由于组成材料的组分之间存在较强的作用力或形成了互穿网络,微区的尺寸通常在纳米级,有时甚至达到分子水平,所以形成的复合氧化物在整个体系中是非常均匀的。另外,复合氧化物的性质也不是组成组分性质的简单加和,常常表现出许多单一组分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比如,具有高比表面和结构稳定性的SiO2-Al2O3复合载体,在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净化、NOx的转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SiO2-Al2O3复合氧化物具有很高的比表面,分散度好,并且高温焙烧时性能稳定,可作为高温反应催化剂的载体。
SiO2-ZrO2复合氧化物也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如良好的机械强度,较强的表面酸性和催化活性,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离子导电性好等,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中,尤其是在陶瓷改性、固体超强酸、无机分离膜和多相催化等方面。目前,已有不少关于SiO2-ZrO2复合氧化物制备和应用方面的报导。SiO2-ZrO2复合氧化物作为优良的催化剂载体也得到广泛地应用。Damyanova等人(Damyanova S.,Petrov L.,CentenoM.A.,etc,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2002,224(l-2),271-284)研究了SiO2-ZrO2复合氧化物负载Mo的加氢脱硫催化剂,发现在SiO2载体中加入少量ZrO2,可以极大地改变表面Mo氧化物的分散度,进而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Rana等人(Rana M.S.,Srinivas B.N.,Maity S.K.,etc.,Journal of Catalysis,2000,195(1),31-37)研究了SiO2-ZrO2负载的Mo、CoMo和NiMo催化剂在异丙基苯加氢裂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发现载体中Si含量较高的催化剂的活性更好,而且助剂Co和Ni的对富Si的复合氧化物负载的催化剂的活性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Chen等人(Chen J.G.Xiang H.W.,Gao H.Y.,Reaction Kinetics andCatalysis Letters,2001,73(1),9)研究了SiO2-ZrO2负载的Co催化剂在F-T合成反应中的活性,发现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活性逐渐下降,失活后的催化剂采用H2在673K还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46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