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30397.3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43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胜;杨小君;赵华龙;康伟;朱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61211 | 代理人: | 汪海艳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 适应性 光学系统 | ||
1.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同轴排布的第一正透镜(1)、第二正透镜(2)、第一负透镜(3)、第三正透镜(4)、第四正透镜(5)和第二负透镜(6);
所述第一正透镜(1)的焦距与系统总焦距f比值的绝对值小于0.3;
所述第二正透镜(2)的焦距与系统总焦距f比值的绝对值小于2;
所述第一负透镜(3)的焦距与系统总焦距f比值的绝对值小于0.1;
所述第三正透镜(4)的焦距与系统总焦距f比值的绝对值小于0.2;
所述第四正透镜(5)的焦距与系统总焦距f比值的绝对值小于4;
所述第二负透镜(6)的焦距与系统总焦距f比值的绝对值小于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透镜(1)、第二正透镜(2)、第一负透镜(3)、第三正透镜(4)、第四正透镜(5)和第二负透镜(6)均为球面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透镜(1)的材料为H-LAK3;所述第二正透镜(2)和第三正透镜(4)的材料均为H-LAK53A;所述第一负透镜(3)和第四正透镜(5)的材料均为H-ZF52A;所述第二负透镜(6)的材料为H-ZF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透镜(1)的通光孔径为18~20mm,厚度为4~6mm;
所述第二正透镜(2)的通光孔径为11~13mm,厚度为4~6mm;
所述第一负透镜(3)的通光孔径为8~10mm,厚度为3~4mm;
所述第三正透镜(4)的通光孔径为11~13mm,厚度为4~6mm;
所述第四正透镜(5)的通光孔径为12~14mm,厚度为4~6mm;
所述第二负透镜(6)的通光孔径为12~14mm,厚度为5~7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透镜(1)的通光孔径为19mm,厚度为5mm;
所述第二正透镜(2)的通光孔径为12mm,厚度为5mm;
所述第一负透镜(3)的通光孔径为9mm,厚度为3.5mm;
所述第三正透镜(4)的通光孔径为12mm,厚度为5mm;
所述第四正透镜(5)的通光孔径为13mm,厚度为5mm;
所述第二负透镜(6)的通光孔径为13mm,厚度为6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透镜(6)的光线出射面的中心距像面的距离为7.1mm,保证足够的对象面调整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f=32mm,F数为2.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的尺寸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039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编织流体装置
- 下一篇:具有至少一个可操作纤维的流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