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通风的车窗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4708.5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5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楠;李百战;黄凡凡;丁勇;陈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26 | 分类号: | B60H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5 | 代理人: | 李鑫 |
地址: | 4000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通风 车窗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窗,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通风的车窗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窗用于采光和通风,其设置方式是在车身上镶嵌窗框,再将车窗滑动配合在窗框上,利用车窗的滑动来打开和关闭车窗。
目前,汽车的通风主要是依靠打开车窗或者用空调通风。在汽车行驶时,开口通风系统,保证车厢的通风。但是不管是依靠车窗还是空调,通风系统都要在汽车行驶时才能依靠压强差或者依靠风机运行。
汽车处于停车状态时,车厢被封闭,车厢内空气无法流动,通风性能近乎为零。再加上车内本身存在空气污染,导致车厢内的空气质量非常差。
部分人为了保证停车时车内空气良好,采取不完全关闭车窗的措施,虽能有效解决车内空气质量的问题,但极其不安全。
基于以上现状,也存在部分有助于停车时的通风设备,但是这些通风设备需要附加动力源,以驱动车内通风的装置。不仅不适用于停车时间过长的情况,能耗太大,还需要对汽车部件进行比较大的改造,改造成本高,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大,不能实际运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用于通风的车窗结构,能够保证停车时车厢内的通风情况。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通风的车窗结构,包括四个能够打开或者关闭的车窗,其中两个所述车窗位于汽车前排座椅的两侧,另外两个车窗位于汽车后排座椅的两侧,还包括两个通风挡板,两个通风挡板分别位于两个对角的车窗的外侧,所述通风挡板滑动设置在窗框上;所述通风挡板的窗体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孔。
此处说提到的两个对角的车窗指的是其中若一个车窗位于前排左侧,则另一个车窗位于后排右侧;若一个车窗位于前排右侧,则另一个车窗位于后排左侧。而本发明的车窗与普通的汽车车窗安装方式一样,本发明中的通风挡板的安装方式也与普通的汽车车窗一样。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在汽车处于停车状态时,将安装有通风挡板的位置的车窗打开,关闭通风挡板,通风挡板的运动原理和锁紧原理与车窗的相同,此时其相当于车窗,起到封闭车厢的作用。但由于通风孔的存在,并且设有两个通风挡板,车厢内的空气能够与外界形成对流,能够保证车厢的通风性能。
所述通风孔为圆形孔。圆形孔加工方便,成本较低,同时不会影响通风性能。
所述通风挡板的材料是夹层玻璃或者钢化玻璃,能够将通风挡板完全当作车窗使用,安全并且能够采光,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通风挡板的外侧安装有雨雪传感器,所述通风挡板的内侧安装有红外线传感器。在雨雪天,雨雪传感器会自动关闭车窗,防止进水。在有外物进入时,红外线传感器会感应到,发出报警并自行锁紧。
本发明能够在汽车处于停车状态时,不采用动力系统,起到较好的通风效果,提高车厢内的空气质量。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通风的车窗结构安装在汽车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通风挡板和车窗的位置关系图;
图3为通风的挡板的安装位置与通风原理的示意图;
图4为风速为2.5m/s,风向为迎面风时的风速场模拟图;
图5为风速为2.5m/s,风向为迎面风时的车内气流模拟图;
图6为风速为2.5m/s,风向为迎面风时的车内空气龄模拟图;
图7为风速2.5m/s,风向为与两个通风挡板的连线平行的风速场模拟图;
图8风速2.5m/s,风向为与两个通风挡板的连线平行的车内气流模拟图;
图9风速2.5m/s,风向为与两个通风挡板的连线平行的车内空气龄模拟图;
图10风速1.2m/s,风向为迎面风的风速场模拟图;
图11风速1.2m/s,风向为迎面风的车内气流模拟图;
图12风速1.2m/s,风向为迎面风的车内空气龄模拟图;
图13风速1.2m/s,风向为与两个通风挡板的连线平行的风速场模拟图;
图14风速1.2m/s,风向为与两个通风挡板的连线平行的车内气流模拟图;
图15风速1.2m/s,风向为与两个通风挡板的连线平行的车内空气龄模拟图;
图16对比例的风速场模拟图;
图17对比例的车内气流模拟图;
图18对比例的车内空气龄模拟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车窗1、通风挡板2、通风孔3、雨雪传感器4、红外传感器5、车头A、车尾B。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47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化制浆控制系统
- 下一篇:基于电子技术的车载遥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