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行人警示声音警示距离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2709.6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1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登峰;曹蕴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1/14 | 分类号: | G01S11/14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0 | 代理人: | 陶尊新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人 警示 声音 距离 测试 装置 方法 | ||
行人警示声音警示距离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涉及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行人警示声音警示效果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能够在一个测试场地进行多个背景噪声环境的警示距离测试。包括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和红外激光发射装置,无线信号接收传感器和无线信号发射遥控装置,声学传感器,用于同步采集无线信号接收传感器信息、声学传感器信息、车速传感器信息和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信息的数据采集设备,在测试场地的一端且位于车辆前方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和红外激光发射装置,测试者位于测试场地的另一端,测试者的一侧设置声学传感器和扬声器,测试者配备无线信号发射遥控装置;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与测试者之间的距离为车辆进线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行人警示声音警示效果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人警示声音警示距离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各汽车公司纷纷推出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和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Vehicle,HEV)产品,已成为汽车行业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当EV或者纯电动模式的HEV在车速为0-30km/h的范围内行驶时,由于没有发动机(HEV发动机不工作),其车外噪声水平远低于相同工况下传统汽车的车外噪声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噪声的缺失以及低幅值的轮胎噪声,导致行人无法通过车外声音这一非常重要的信息判断汽车的行驶状态,这对于盲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来说,较容易引起交通事故。为此,各国政府及标准化组织积极起草相关标准,要求EV、HEV等新能源汽车必须安装行人警示声音系统,以弥补发动机声音的缺失给行人带来的安全隐患。
目前,汽车行业对行人警示声音的警示效果要求,主要以相关的国家和组织起草的警示声音标准为主,采用10km/h、20km/h、倒车等车速下匀速行驶的最低噪声限值要求行人警示声音的警示效果。采用A计权声压级作为评价参数,往往会忽略人的主观感受和实际背景环境噪声对警示效果的影响。
行人警示声音的警示距离是一种更加直观反映人的真实感受,且充分考虑背景环境噪声影响的客观参数。然而,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用于行人警示声音警示距离的测试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行人警示声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人警示声音警示距离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能够在一个测试场地进行多个背景噪声环境的警示距离测试。
行人警示声音警示距离测试装置,包括在测试场地内设置用于捕捉车辆进线时刻的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和红外激光发射装置,用于捕捉警示时刻的无线信号接收传感器和无线信号发射遥控装置,用于采集噪声数据的声学传感器,用于同步采集无线信号接收传感器信息、声学传感器信息、车速传感器信息和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信息的数据采集设备以及用于播放背景噪声环境声音的扬声器;所述车速传感器设置在车辆上用于监控车辆车速信息;在测试场地的一端且位于车辆前方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和红外激光发射装置,测试者位于测试场地的另一端,所述测试者的一侧设置声学传感器和扬声器,所述测试者配备无线信号发射遥控装置;所述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与测试者之间的距离为车辆进线距离。
行人警示声音警示距离测试方法,该方法由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启动车辆,将车辆档位置于D档,低速行驶发出行人警示声音,所述车速传感器稳定在10km/h使车辆匀速行驶进入测试场地;
步骤二、当车辆最前端遮住所述红外激光发射装置发出的激光线信号时,所述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输出6V直流电压信号至所述数据采集设备,记录车辆进线时刻记为t0,车辆继续向前行驶,当测试者听到行人警示声音时,按动无线信号发射遥控装置,所述无线信号接收传感器输出6V直流方波电压信号至所述数据采集设备,记录测试者听到行人警示声音的时刻记为t1,所述数据采集设备同步记录所述声学传感器、所述红外激光接收传感器和所述无线信号接收传感器的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27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定焦相机的对标靶三维坐标连续测量方法
- 下一篇:导热性能高的地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