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电缆接头的可旋转半圆形连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0838.1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1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家龙;陆景贺;刘恩惠;张志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13/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电缆 接头 旋转 半圆形 连接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电缆接头的可旋转半圆形连接装置,包含:一个后端开环形凹槽的联接螺母,两个半圆形金属卡扣,两个螺栓螺母紧固件,一个带圆形凸盘的金属弯管;联接螺母、半圆形卡扣与金属弯管水平部分的中心线相同;联接螺母的凹槽深度与卡扣前方半圆形凸起高度相同,二者在轴向能实现紧密连接;半圆形卡扣内部有两个半圆形凸起,外侧分布有两个以卡扣中心线为对称轴的半圆形耳座;联接螺母与金属弯管通过半圆形卡扣以螺栓螺母紧固方式进行水平方向固定,联接螺母可沿周向旋转。本发明的螺栓螺母连接方式方便快捷,可显著减少等离子点火器高压电缆接头的制造难度,提高安装固定精度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接头连接器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电缆接头的可旋转半圆形连接装置。
技术背景
在燃气轮机启动中,实现燃烧室可靠点火至关重要。点火的成功率直接关系到整个动力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甚至关系到整个飞机船舶的安全。这也为点火装置的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常见的点火方式包括炽热物体点火、电火花,电弧点火、火焰点火、自燃方法点火等等。等离子点火器是发动机设备系统中一种新型的点火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首先使少量的启动燃料点着形成火炬,即形成“高温点火核心”,然后,依靠此生成高温,高压和含有活化分子的火炬,再去点燃整个燃烧室的主燃料炬,当燃烧室的主燃料炬能够连续并且稳定燃烧后,点火过程就此结束,点火设备停止工作。等离子点火与其他点火方式相比,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具备独特的放电特性和很大的点火能量,并且能量集中。空气在直流电弧的作用下,分子的化学键被打断,从而形成高温等离子体,这其中包括大量活化粒子,与燃料雾化颗粒掺混后,发生等离子化学反应,使反应速度加快。通过反应产生的高温和湍流,将燃烧火焰的能量迅速从高温点火核心向周围可燃混合物传播,从而大大提高发动机点火可靠性和点火的浓度极限。并且可以降低出口截面温度场的径向不均匀度。另外,等离子点火器还可以强化燃烧,电离的气体使燃烧变得非常稳定,某些国家己经证实等离子点火器可以使燃气轮机在低工况的工作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提高了燃烧效率,有效地降低了碳黑含量,以及活性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碳氢化合物和、的排放。因此对等离子点火器的几何尺寸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电力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压电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其铺设过程中为了进行电力电缆的连接,都需要制作电缆头。与高压电缆本体相比,在高压电缆的整个运行寿命中,电缆接头是薄弱的环节。由电缆接头导致的电缆故障占到了电缆故障的主要部分,且电缆接头所处位置较特殊,排查故障往往花费较长时间,造成过高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成本。因此要使中间头和终端头达到质量最优的控制效果,高压电缆头的制作方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等离子点火器高压电缆接头的制造过程中,传统的铆接方式费时费力,拆卸过程复杂,有时还会损坏工件或使操作人员受伤。传统连接方式的诸多不便,使等离子点火器高压电缆的生产效率严重下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电缆接头的可旋转半圆形连接装置,在等离子点火器高压电缆接头制造过程中,不仅能保证加工安全,而且提高了电缆接头的生产效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压电缆接头的可旋转半圆形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圆形连接装置具体包括一个后端开环形凹槽的联接螺母1,金属卡扣2,一个带圆形凸盘的金属弯管3;连接螺母1、金属卡扣2与带圆形凸盘的金属弯管3顺次相连构成所述的半圆形连接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端开环形凹槽的联接螺母1为六角形螺母,联接螺母可沿周向旋转,连接螺母前端为内壁光滑的圆柱钢管,钢管的长度与金属卡扣的长度相同,后端为联接螺母的环形凹槽11。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卡扣2包括左半圆形金属卡扣27和右半圆形金属卡扣26,两个半圆形金属卡扣结构完全相同,以下只对左半圆金属卡扣27结构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08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