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碳酸钴的缓冲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15385.3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1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许开华;刘文泽;乐绪清;唐洲;洪宏龙;黄良取;贺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51/06 | 分类号: | C01G51/06;B01D3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448000 湖北省荆***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密过滤器 缓冲罐 反应釜 开口 缓冲系统 碳酸钴 制备 顶部设置 物料回收 压缩空气 循环泵 溢流口 憋气 抽液 反吹 进口 跑料 出口 缓解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碳酸钴的缓冲系统,包括:缓冲罐、精密过滤器和反应釜;所述缓冲罐底部的进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精密过滤器顶部的开口相连;所述缓冲罐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反应釜的第一开口相连;所述精密过滤器的进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溢流口相连,所述精密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第一循环泵与所述反应釜的第二开口相连。通过在精密过滤器的顶部设置缓冲罐,使得精密过滤器在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反吹时,避免了物料跑料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物料回收量;同时,缓冲罐还可以缓解精密过滤器内的憋气问题,提高精密过滤器的抽液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备碳酸钴的缓冲系统。
背景技术
碳酸钴是一种红色单斜晶系结晶或粉末。有毒,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主要用作选矿剂、催化剂、伪装涂料的颜料、饲料、微肥、陶瓷及生产氧化钴的原料。其中主要用作制氯化钴、硫酸钴、氧化钴、金属钴及环烷酸钴。也用作制变色颜料、玻璃颜料、陶瓷、饲料微量元素添加剂和微量元素肥料。用作制造氧化钴,是制造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料。陶瓷工业用作着色剂,用于钴盐制造和瓷器的着色。采矿业中用作选矿剂。有机工业用于制造催化剂、伪装涂料和化学温度指示剂。农业上用作微量元素肥料。分析化学中用作分析试剂。
目前,在制备碳酸钴的工艺过程中,使用精密过滤器对原料进行浓密处理时,采用负压站对精密过滤器进行抽液,以分离出碳酸钴溶液中的母液;以及采用压缩空气对精密过滤器进行反吹,以使粘附在精密过滤器上的碳酸钴脱落。
但是,在采用压缩空气对精密过滤器进行反吹的过程中,反吹空气的压力控制在0.4-0.6MPa,则容易使物料从精密过滤器顶部设置的放空管道排出,从而使得精密过滤器内物料的回收量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碳酸钴的缓冲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备碳酸钴的缓冲系统,包括:缓冲罐、精密过滤器和反应釜;所述缓冲罐底部的进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精密过滤器顶部的开口相连;所述缓冲罐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反应釜的第一开口相连;所述精密过滤器的进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溢流口相连,所述精密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第一循环泵与所述反应釜的第二开口相连。
其中,所述缓冲系统,还包括:溢流槽,相应地,所述溢流槽的进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溢流口相连,所述溢流槽的出口通过第二循环泵与所述反应釜的第三开口相连,所述溢流槽的溢流口与所述精密过滤器的进口相连。
其中,连接所述缓冲罐底部的进口与所述精密过滤器顶部的开口的管道上设有气动阀,根据对所述精密过滤器进行反吹的空气压缩机的反吹压力控制所述气动阀的开启或停止。
其中,所述精密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第一循环泵与所述反应釜的第二开口相连替换为:所述精密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第一循环泵与所述溢流槽的第四开口相连。
其中,将所述缓冲罐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反应釜的第一开口相连替换为:所述缓冲罐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废水处理设备的进口连通。
其中,所述缓冲罐的材料为PP或者PPH材质。
其中,所述精密过滤器的反吹压力为0.3-0.6Mpa、反吹时间为反吹时间为3-5s、抽液时间为500-1500s。
其中,所述第一循环泵的频率为10-25Hz、功率为5-8KW;所述第二循环泵的频率为16-30Hz、功率为2-4KW。
其中,连接所述缓冲罐的出口与所述反应釜的第一开口的管道直径,与连接所述缓冲罐底部的进口与所述精密过滤器顶部的开口的管道直径相同。
其中,所述缓冲罐的出口位于所述缓冲罐的顶部,连接所述缓冲罐的出口与所述反应釜的第一开口的管道带折弯;所述精密过滤器的出口位于所述精密过滤器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53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