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虚拟弹簧的软组织形变建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15020.0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2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刘珊;杨波;郑文锋;石天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T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温利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虚拟 弹簧 软组织 形变 建模 方法 | ||
1.一种基于虚拟弹簧的软组织形变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软组织几何模型
由影像数据出发,基于OpenGL建立和渲染组织的几何模型,并且通过显示器显示几何模型;
(2)、根据几何模型建立具有虚拟弹簧功能的软组织物理模型
首先确定虚拟弹簧与形变物体的接触点n0,以接触点n0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将整个形变物体分割成m层的同心环层,其中,接触层由接触点向四个方向均匀辐射,从而搭建出具有虚拟弹簧功能的软组织物理模型;
(3)、根据形变量计算反馈力
(3.1)、根据力平衡关系,分析接触点处的受力情况,有:
其中,表示接触点n0处的法向力,表示第一层质点切向力,表示接触点n0处虚拟弹簧的弹性系数,θ1为形变后质点n1与接触点n0连线的水平方向夹角,ΔZ0表示接触点处的位移量,即虚拟弹簧的形变长度,Δr1表示切向相邻质点表面弹簧的形变量,即接触点与第一层质点表面弹簧的形变量那么,第i层质点的受力情况有:
其中,i=1,2,…,m,表示第层质点切向力,表示第i层质点法向力,表示第i层中质点ni处的虚拟弹簧弹性系数,ΔZi表示第i层中质点ni处的位移量,即虚拟弹簧的形变长度,θi为形变后质点ni与质点ni-1连线与水平方向夹角;
(3.2)、分析各层虚拟弹簧形变量
当i=m时,由式(1)和式(2)得
即
根据模型法平面的受力分析可知,各层质点的法向形变量ΔZ具有下列关系
设每一层中切向表面弹簧的弹性系数均相等,则由式(1)推出:
其中,r为表面弹簧的原始长度,Δri表示切向相邻质点表面弹簧的形变量;
令为第i层弹簧切向表面弹簧的形变率,带入到(8)式中,并且令αi=2i+1,可以得到如下关于表面弹簧形变率和αi之间的关系式:
其中,ε1则代表了第一层切向表面弹簧的形变率,根据几何关系可以推导出法向上第i层质点法向虚拟弹簧的形变量li为:
当i=1时,有可以进一步推导出
即第i层质点法向虚拟弹簧的形变量由第1层的表面弹簧形变率、第1层质点法向虚拟弹簧的形变量和层数i决定;
(3.3)、分析反馈力与传播层数之间的关系:
设传播层数为m时,即当i=m时,则有:
其中,代表计算区域边界的形变量,也是边界参数;
选定了计算中的m后,可以近似地认为sinθm+1≈0,此时,式(4)变为:
(4)、根据模型的对称性,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出模型中各质点的形变量大小和反馈力的大小,从而建立弹簧-质点模型;
(5)、将建立好的弹簧-质点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导入到交互设备进行辅助实现,当发生碰撞时,模型形变模块根据穿刺深度更新接触点的位置,获取ΔZ,依据传播深度m计算出形变区域,在虚拟场景中更新模型渲染图,从而建立起软组织形变模型;同时,根据ΔZ计算出反馈力F的大小,让操纵者能够实时体验到作用的力反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502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型电力计量器具检定合格证的防伪器件
- 下一篇:一种基于电能表的电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