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避人、避撞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10622.7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1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坚;王远;叶一凡;师江超;廖梦迪;张浩然;高茹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16 | 分类号: | G08G1/16;B60T7/22;B60Q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信号灯 交叉 路口 车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安全行驶领域,具体的所示一种适用于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避人、避撞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交通事故总共发生187781起,其中无信号灯交叉路口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比较高。在车辆通过无信号灯交叉路口的过程中驾驶员对前方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对于路口两侧的情况观察不够,容易导致与即将通过路口的行人相撞,并且在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速度相对较高,与行人或其他车辆相撞造成的伤害相对较大。因此提出一种适用于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避人及避撞系统是必要的,在车辆即将发生交通事故前进行预警,针对存在碰撞危险的行人进行提示,保障车辆和行人在无信号灯交叉路口的安全。
汽车的安全性一直是汽车行业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性的重视也在逐渐提高。汽车上碰撞传感器、安全气囊、安全带、防撞保险杆等被动安全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2974716.6”的专利车辆防撞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利用一种具有截面成“十”字型的中空结构作为车辆防撞总成的吸能件,配合防撞梁组成车辆的防撞总成,减少碰撞时传递至驾驶舱的碰撞能量。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安全领域的主要方向,车辆自动制动系统(AEB)防撞系统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该系统由控制模块、测距模块和制动模块组成,利用以雷达为主的测距模块测出与前方物体的信息,通过控制模块分析并与警报距离、安全距离进行比较,当小于警报距离时进行比较,小于安全距离时控制制动模块进行制动,使汽车自动制动。由于城市用的AEB系统检测前方道路状况通常采用的是毫米波雷达,一般有效距离为十米以内。在发现存在碰撞危险的情况下提醒驾驶员注意,在驾驶员反映时间内,系统也可能会提前进行自动制动。申请号为“201420845772.0”的专利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的车辆主动防撞装置,包括毫米波雷达系统和制动装置,采用了毫米波雷达测量车辆与前方障碍物的距离,通过判断对车辆进行制动,防止车辆与其他车辆或者障碍物碰撞。但是缺乏对于路口视野盲区及车辆侧前方向行人和车辆的检测,毫米波雷达只能在近距离起作用,无法针对远距离预警。
基于车车通信的避撞系统是智能交通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车车通信是车辆之间通过无线通信将自身相关行驶信息相互传递的一种方式,通过信息能够判断自己的行驶轨迹与其他车辆是否存在碰撞的危险,从而帮助驾驶员进行判断。申请号为“201210214879.0”的专利主要采用了无线通信的方式收集周围车辆的信息,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碰撞危险,并警示驾驶员。但是无线通信缺乏及时性,不能在即将相撞时起到作用,只能起到警示作用,不能对车辆进行制动;而且系统不能对于路口盲区内的行人信息进行获取,缺乏针对路口行人缺乏保护措施。
申请号为“201420845772.0”和“201210214879.0”的专利仅仅通过一种方式辅助驾驶员进行避撞,容错率相对较低,对于驾驶员的辅助有一定局限性,而且收集不到路口盲区的行人信息,对于即将通过路口的行人并不能起到避撞的作用,所以提出一种能够在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避人及避撞系统是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避人、避撞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基于LTE-V通信方式、毫米波雷达和GPS定位系统,通过车车通信、车路通信的方式获取路口盲区的行人状态以及周围车辆的运动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碰撞危险,并通过HIM界面进行报警提示驾驶员减速或者换道,并在需要时候控制车辆减速避免碰撞,解决了现有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上述不足。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适用于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避人、避撞系统,该系统包括路口终端8、无线通信模块10、车辆信息采集模块11、中央处理模块12、碰撞预警模块13和刹车控制模块14;所述的路口终端8、无线通信模块10、车辆信息采集模块11、碰撞预警模块13、刹车控制模块14均与中央处理模块12相连。
所述的车辆信息采集模块11用于采集车辆自身行驶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中央中央处理模块12,所述的车辆信息采集模块11包括车辆自身信息采集系统、雷达系统和GPS定位系统;所述的车辆自身信息采集系统采集车辆自身行驶信息,包括本车行驶的速度、加速度、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本车自身基本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中央处理模块12;所述的雷达系统利用毫米波雷达用于负责近距离信息采集,探测前方和侧方近距离车辆的位置、速度、驾驶意图;所述GPS定位系统用于确定车辆自身经度纬度、航向角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06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