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截流坝水利工程用的过鱼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7654.1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6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公平;王树平;陈钰鑫;周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林天福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截流 挡水坝 水利工程 捕获机构 运输机构 鱼群 诱鱼 河道 水利水电工程 建筑物设计 水流量 库区水位 运行操作 诱惑 储水量 生态水 运送 建造 上游 引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鱼系统,尤其是公开了一种截流坝水利工程用的过鱼系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运行操作平稳,适用于水流量较小,库区水位较浅,储水量相对也较小的截流坝水利工程用的过鱼系统。所述的过鱼系统包括截流挡水坝,所述的过鱼系统还包括诱鱼捕获机构和运输机构,位于所述截流挡水坝的下游侧河道中的洄游鱼群通过所述诱鱼捕获机构引入的生态水诱惑收集,诱惑收集后的洄游鱼群通过所述的运输机构运送至所述截流挡水坝的上游侧的河道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鱼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截流坝水利工程用的过鱼系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的通道。用通俗的语言形容,某些鱼类有从河流下游迁移至河流上游产卵的习性,当河流由于人为原因比如修建了挡水坝截断了河流后,鱼类向上游洄游的通道就会遭到破坏。为了保护鱼类的习性,需要穿越大坝修建人工水槽作为鱼类洄游的通道,即称为鱼道。水流从上游进入鱼道,从下游流出鱼道,但鱼类从下游进入鱼道,从上游游出鱼道,由此称鱼道上游取水口为鱼道出口,鱼道下游出水口为鱼道进口。
为了实现鱼道过鱼的目的,鱼道通常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水深要求,鱼道内需要保持1.0~1.5m水深;二、坡度要求,为了使鱼类能够沿水流向上游洄游,鱼道内水流流速要小于鱼类洄游的速度,这就要求鱼道需要保持一个较缓且稳定的坡度;三、当上游水位变化时,鱼道出口需要有能够适应水位变化的措施,确保各种水位下,鱼道内长期保持1.0~1.5m水深。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目前工程中常采用以下两种鱼道出口布置方案:
1已有方案一
该方案将鱼道出口布置于挡水坝上游,并在水位变幅区内沿高程同时设置多个鱼道出口,对每个出口均采用1道平板闸门进行控制。该结构的特点在于:1、鱼道出口均布置于挡水坝上游;2、在上游水位变幅区内,鱼道沿高程布置了多个出口,各鱼道出口在高程上相互衔接;3、各鱼道出口均布置了1道平板钢闸门控制下泄水流。该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在上游水位变幅区内,各高程段均布置有鱼道出口,当上游水位位于某一高程时,只需开启相应高程鱼道出口的闸门,而关闭其他鱼道出口的闸门,即可满足鱼道内1.0~1.5m水深的要求。该结构的主要缺点在于:1、鱼道出口均布置于上游,顺河向长度较长,相应的开挖量或混凝土工程量较大,鱼道工程投资较大;2、鱼道出口数量较多,且需要根据上游水位的情况,及时进行各闸门开启及关闭,当上游水位变动幅度较大,变动较频繁时,鱼道出口闸门运行控制也较为繁琐。
2已有方案二
该方案将鱼道出口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并在水位变幅区沿挡水坝轴线依次设置多个鱼道出口,对每个鱼道出口采用1道平板闸门控制。该结构的优点在于:1、将鱼道出口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各鱼道出口水平方向上沿挡水坝轴线依次排开,高程方向上相互衔接,相邻鱼道出口通过下游的衔接渠道相连,最低高程鱼道出口通过衔接渠道与鱼道进口相接;2、对于单个鱼道出口,上中部设置了1道平板工作闸门启闭,下游设置衔接渠道与下一级鱼道出口相接。该结构的主要缺点在于:1、为适应水位变幅的要求,上游需要沿坝轴线设置多个鱼道出口,不能适用于狭窄河谷的挡水坝;2、由于每个鱼道出口均需设置1道平板工作闸门,且需要根据上游水位的情况,及时进行各闸门开启及关闭,当上游水位变动幅度较大,变动较频繁时,鱼道出口闸门运行控制也较为繁琐。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方案,其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都应用于库区水位较深,储水量较大的大中型水电工程中。而在一些水流量较小,库区水位较浅,储水量相对也较小的小型工程中并不适用。因此,寻找一种能适应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过鱼系统便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行操作平稳,适用于水流量较小,库区水位较浅,储水量相对也较小的截流坝水利工程用的过鱼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76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变角度的翼状水利消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绿化带的建筑排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