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声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4730.3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4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田齐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齐芳 |
主分类号: | F01N1/02 | 分类号: | F01N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500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声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消声器是一种用来降低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噪声的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现有的汽车消声器主要为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主要利用声波叠加干涉原理制作而成,但是这些消声器在消除200Hz以内的低频噪声时效果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声效果好的汽车消声器,其能根据结构参数的改变有效消除任意频带的噪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声器,包括为筒状结构且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消声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本体包括与所述进气口、出气口连通的第一内腔以及与所述第一内腔平行且隔断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通过一与两者均垂直的颈管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内腔位于所述第一内腔外壁和消声器本体的内壁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含减振金属衬垫,所述出气口与本体之间通过减振金属衬垫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声器本体的外壁为阶梯状,所述颈管固定在所述第一内腔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内腔及其外壁能够在所述消声器本体内沿轴向做直线运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声器本体与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均设有法兰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中,部分气流通过颈管从第一内腔进入到第二内腔中,气流在第二内腔与第一内腔中来回传播形成高低压交变的现象,并在颈管处产生共振,气流共振时产生的阻尼运动及摩擦运动将气流噪声转化成热能,从而达到消声的效果。气流的共振可能造成颈管及第一内腔金属壁面产生振动,从而产生二次激振噪声,减振金属衬垫可有效将金属管的振动吸收,从而防止产生二次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口;2-消声器本体;4-第一内腔4;6-第二内腔;7-颈管;8-减振金属衬垫;9-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为筒状结构且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口1和出气口9的消声器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本体2包括与所述进气口1、出气口9连通的第一内腔4以及与所述第一内腔4平行且隔断的第二内腔6,所述第一内腔4和第二内腔6通过一与两者均垂直的颈管7连通,所述第二内腔6位于所述第一内腔4外壁和消声器本体2的内壁中。第一内腔4的出气端与本体2之间采用减振金属衬垫8连接。
本发明中,发动机排气气流由进气口1进入消声器第一内腔4,部分排气通过颈管7从第一内腔4进入到压力较低的第二内腔6,其余排气直接通过第一内腔4由出气口9流出。部分排气在第二内腔6中不断聚集压缩形成内高压,当第二内腔6中的内高压大于第一内腔4中的排气压力时,第二内腔6中的高压气流通过颈管7反冲入第一内腔4,第二内腔6通过泄压后再次形成低压,当第一内腔4内的排气压力大于第二内腔6中的低压时,排气再次通过颈管7充入第二内腔6,如此通过排气充压和泄压的惯性反复作用,高速气流在颈管4内来回振荡,形成一定频率的共振气流柱。共振气流柱与颈管7的不锈钢壁面反复摩擦生热,以及气流柱本身的阻尼运动,将排气声能转化成热能散发掉。
所述消声器包含减振金属衬垫8,减振金属衬垫8的作用是当颈管7内的气流产生共振时,将气流对颈管7及腔体4的金属管壁产生的冲击激励振动通过阻尼作用有效吸收,防止颈管7和腔体4的金属管壁产生二次振动噪声。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消声器本体2的外壁为阶梯状,所述颈管7固定在所述第一内腔4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内腔4及其外壁能够在所述消声器本体2内沿轴向做直线运动。
其功能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同,区别在于第二内腔6的空间可以通过轴向移动来调节其内部空间,从而能够调节消声的类型,用于不同型号的汽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声器本体2于所述进气口1和出气口9均设有法兰盘。
在出气口9和进气口1设置法兰盘,用于与进气管和出气管的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齐芳,未经田齐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47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电灯手环
- 下一篇:一种基于蓝牙手环的智能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