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机以及制冷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95673.7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9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曾令华;廖四清;王小龙;李傲寒;杨宇飞;冯利伟;吴延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27/00 | 分类号: | F04B27/00;F04B4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以及 制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缩机以及具有该压缩机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压缩机内的第一压缩腔、第二压缩腔的容积不变,当压缩机在不同的工况下工作时,压缩机的负荷运转一定,这样容易造成能效的浪费,也容易造成能效的不足。
一般情况下,旁通变容的旁通孔一般设置在气缸壁上,因为气缸内壁是圆形的,为减少余隙容积等需要制造出对应形状的柱塞封堵件才可以减少性能损失,而设置在轴承或者隔板上则对应的柱塞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同时性能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可以提升制冷装置的能效。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包括:包括:第一压缩腔、第二压缩腔、排气口、变容机构、吸气口、补气口和压力信号接口,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压缩腔的进口,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在所述第二压缩腔的进口,所述的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压缩后的气体均排到压缩机壳体内部再经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第一压缩腔的容积是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的两倍以上,所述变容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腔和/或所述第二压缩腔,所述变容机构与所述压力信号接口相连,所述变容机构为柱塞变容机构,所述柱塞变容机构包括:封堵件、旁通孔、旁通通道和压力信号接收端,所述封堵件选择性地封堵所述旁通孔,所述旁通通道与所述旁通孔连接,所述旁通通道还与对应的柱塞所在的压缩腔的进口连接,所述压力信号接收端与所述压力信号接口连接,所述旁通孔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上轴承、下轴承或中隔板上,所述第二压缩腔的进气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缩腔的进气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通过在第一压缩腔和/或第二压缩腔上设置变容机构,能够实现制冷装置在较高的能效状况下运行,从而可以提升制冷装置的能效。
具体地,当所述变容机构仅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腔处时,所述第一压缩腔全负荷运行容积为V1,所述第一压缩腔部分负荷运行容积为V1’,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为V2,则满足V2=(2%-20%)V1;V1’=(30%-60%)V1。
可选地,当所述变容机构仅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缩腔处时,所述第一压缩腔运行容积为V1,所述第二压缩腔部分负荷运行容积为V2’,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全负荷容积为V2,则满足V2=(15%-40%)V1;V2’=(4%-15%)V1。
进一步地,所述变容机构仅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压缩腔处时,所述第一压缩腔全负荷运行容积为V1,所述第一压缩腔部分负荷运行容积为V1’,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为V2,所述第二压缩腔部分负荷运行的容积为V2’,则满足V2’=(4%-15%)V1’;V2=(15%-40%)V1;V1=(110-140)%V1’。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装置,包括上述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经济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蒸发器出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与所述经济器连通,所述经济器还分别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连通。
可选地,所述的制冷装置,包括引压管路、控制阀、高压管路接口、低压管路接口、压缩机的排气管路、压缩机的吸气管路;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引压管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压力信号接口、所述高压管路接口、所述低压管路接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压力信号接口通过控制阀选择性地与所述的高压管路接口或低压接口连通;所述的高压管路接口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壳体、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路、所述冷凝器及其连接管路;所述的低压管路接口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管路、所述蒸发器及其连接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阀为三通阀、四通阀或两个开闭阀。
具体地,在所述压缩机的两个压缩腔均具有变容机构控制时,使用一个所述控制阀控制两个压缩腔,使两个压缩腔同时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或部分负荷工作状态;或使用两个控制阀单独控制变容机构,使两个压缩腔分别根据需要处在全负荷或部分负荷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56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