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塑炭纤维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92011.4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3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代祥云;金文准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名望世家装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97/02;C08L23/28;C08K13/06;C08K9/00;C08K3/04;C08K5/098;C08K5/544;C08K3/26;C08J9/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高琴 |
地址: | 43607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塑炭 纤维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木塑炭纤维板材,其原料组成及其重量份数为:树脂粉33-58、木粉20-35、活性炭粉15-25、纳米负离子粉体3-15、发泡剂0.5-2、偶联剂0.5-1、活性轻钙10-20,其制备方法先对活性炭进行微波处理,并对木粉进行干燥处理,将纳米负离子粉体与偶联剂混合改性得到改性混合物,随后将干燥的木粉、微波处理后的活性炭粉、改性混合物与其它原料混合得到共挤预混料,然后将共挤预混料加入搅拌机中搅拌除湿后冷却,接着置于螺杆挤出机中挤出成型,最后进行牵引、裁切即可。该设计不仅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有效期和净化效果,而且实现了对室内有害气体的有效吸附,改善了材料的机械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木塑板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塑炭纤维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木塑复合材料(简称WPS)是以木纤维或植物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以热塑性塑料作为集体材料,通过适当的方法复合得到的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兼具木材和塑料的优点,且具有价格低、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木纤维资源丰富和较高的强度和硬度等特点,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木塑复合材料的出现,使得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改善了废旧塑料盒废弃木材等带来的环境愕然问题。正因如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建材、汽车工业、货物包装运输、仓储业、装饰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
活性炭是一种黑色多孔的固体炭质,由煤通过粉碎、成型或用均匀的煤粒经炭化、活化生产,主要成分为碳,并含少量氧、氢、硫、氮、氯等元素。活性炭的比表面积通常在500~1700m
纳米负离子粉体是由天然材料通过纳米技术精心制成。科学研究表明,纳米负离子粉具有恒久的空气负离子发生功能、较强的远红外发射功能以及优良的抗菌杀菌功能,对人体保持精力充沛以及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保健以及水处理领域。
目前,纳米负离子粉体多通过涂料喷洒或涂抹在板材表面的方式负载在板材上,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3421407A、申请公布日为2013年12月4日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释放负离子的健康环保地板,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4631769A、申请公布日为2015年5月20日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活性生态地板及其制备方法。这种方式不仅使得纳米负离子粉体与板材之间的结合力较弱,从而影响其有效期限,而且其释放负离子的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有效期短、净化效果有限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显著提高有效期和净化效果的木塑炭纤维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木塑炭纤维板材,其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树脂粉33-58、木粉20-35、活性炭粉15-25、纳米负离子粉体3-15、发泡剂0.5-2、偶联剂0.5-1、活性轻钙10-20。
所述木粉由粒径均为80-120目、长径比均为1:2-4的竹粉、农作物秸秆粉以及杨木粉混合而成,且竹粉、农作物秸秆、杨木粉的重量份数比为1:2-3:2-3。
所述板材的原料组成还包括重量份数为1-1.5的增韧剂、重量份数为0.1-0.2的抗渗剂、重量份数为1-4的稳定剂和重量份数为1-5的调节剂。
所述发泡剂由AC和BHK-1组成,所述增韧剂为PA-48,所述偶联剂为KH-550,所述抗渗剂为硬脂酸钡、硬脂酸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稳定剂为有机锡类稳定剂,所述调节剂为HL-100A。
所述树脂粉由重量份数为30-50的聚氯乙烯树脂和重量份数为3-8的氯化聚乙烯树脂组成。
一种木塑炭纤维板材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名望世家装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名望世家装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20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