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承输送及转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4813.0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59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曹志杰;王鑫;姜雪英;宋长江;于靖;王雷;马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康拓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康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64 | 分类号: | B65G47/64;B65G47/57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冀学军 |
地址: | 10008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输送 转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轴承输送及转接装置,属于自动化物流输送在机车检修领域的应用。该装置包括包括横向轴承输送线、纵向轴承输送线、升降接料机构、升降旋转接料机构和升降推料机构;横向轴承输送线与纵向轴承输送线互相垂直布置在地下,在横向轴承输送线的一端尽头跨接固定安装升降接料机构,通过地面开口与堆垛机进行轴承的交接;在横向轴承输送线的另一端与纵向轴承输送线交接处固定安装升降旋转接料机构;在纵向地下输送线的轴承分拣口与地上轴承滑道通过升降推料机构接驳。本发明中升降旋转接料机构实现轴承的转接和转向,更加快捷和安全,不仅可以提高输送效率,而且整条输送线都可以当做缓存进行提前预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化物流输送在机车检修领域的应用,具体是一种轴承输送及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轴承的输送都是人工按照需求单从库房自行选取,轴承的内径也是通过人工测量,并且搬运也是通过人工运输,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轴承容易记混记错,多次重复性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
现有的改进技术中,文献1:《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年1月第30卷第1期,第72页中,提出一种列车轴承立体仓库控制系统,公开的轴承控制具体如下:通过轴承的立体仓库进行存储,通过输送小车RGV进行输送,通过剪式升降机构进行轴承转接,最后通过滑轨把轴承从RGV通过滚动方式滚到压装工位。这种输送方式由于受到RGV的存取轴承的能力限制,一次只能取两个轴承;而且RGV的运行轨道较远,输送效率较慢;剪式升降机构由于升降高度较高,容易晃动,造成剪升机构与出库口发生干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轴承输送过程中,输送能力差、输送效率低、以及输送过程不安全,为了实现轴承的自动连续输送,提出了一种轴承输送及转接装置。
所述的轴承输送及转接装置,包括:横向轴承输送线、纵向轴承输送线、升降接料机构、升降旋转接料机构和升降推料机构;
横向轴承输送线与纵向轴承输送线互相垂直布置在地下,在横向轴承输送线的一端尽头跨接固定安装升降接料机构,通过地面开口与堆垛机进行轴承的交接;在横向轴承输送线的另一端与纵向轴承输送线交接处固定安装升降旋转接料机构;
所述的横向轴承输送线,采用单链条带双侧板的链条型式,单方向循环转动,为了保证轴承存取节拍控制,在横向轴承输送线上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载具,载具采用“V”字型尼龙块;升降接料机构上升到地面开口,与堆垛机交接到轴承后,下降将轴承装载到载具上,各轴承随着横向轴承输送线被输送到升降旋转接料机构,经过升降旋转接料机构将轴承根据工艺要求旋转±90°,然后移载到纵向轴承输送线的方向,等待纵向输送线的输送。
所述的纵向轴承输送线采用两边链轮带单侧板的链条型式,单方向循环转动,在两根链条上对称等间距安装有载具组,载具采用分体式倒“八”字型尼龙块对称安装在两根链条上;在两边链轮上方分别卡有升降推料机构;
当轴承到达横向轴承输送线的端头时,升降旋转接料机构将轴承夹起,并进行平移和旋转,对准纵向轴承输送线,当纵向轴承输送线的载具正好旋转到升降旋转接料机构下方时,进行轴承转接,通过纵向轴承输送线到达对应的升降推料机构下方,每个升降推料机构各对应地面上的一个开口,通过升降推料机构的升降,将轴承输送到地面开口对应的压装工位的一个轴承滑道,被推出来的轴承顺着轴承滑道滚动到轴承压装机处。
所述的升降接料机构包括龙门框架、升降马达、升降链条和接料夹具A组成;龙门框架的顶端安装升降马达,驱动升降链条的升降,接料夹具A固定安装在链条上,随升降链条同时升降;接料夹具A为开孔式,当升降接料机构上升到地面出口时,堆垛机货叉载有轴承伸出,沿着接料夹具A的开孔货叉垂直下降,将轴承卡在接料夹具A上,货叉缩回,完成轴承到接料夹具的转接。随着升降链条将轴承下降,把轴承放置到等待的V字形载具后,接料夹具A与轴承分离,横向输送线启动运行,接料夹具A上升到高位继续接轴承,横向输送线的下一个载具运行到正下方等待下一次接轴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康拓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康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康拓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康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48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