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来评估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生物标记物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3449.6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25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赵方;王辉;刘映霞;何云;程林;唐娴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12 | 分类号: | C12N15/12;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深圳国新南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4 | 代理人: | 崔春 |
地址: | 518112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核感染 艾滋病 合并 生物标记物 评估 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相对表达量 引物组合物 诊断和治疗 临床治疗 生物样品 人血液 试剂盒 可用 个性化 筛选 预警 疾病 | ||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用来评估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用途,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来评估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产品、一种引物组合物及其用途,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评估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试剂盒,以及筛选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生物样品的系统。实验证明,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生物标记物在人血液中的PBMC里的相对表达量可用于判断引起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风险大小,因此这些生物标记物的组合可作为评价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预警因子,使临床治疗更加个性化,这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指导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来评估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生物标记物。
背景技术
艾滋病被称为世界头号传染病杀手,自1981年美国报道第一例艾滋病病例至今,全世界已经累计感染艾滋病病毒6000多万人,已造成2700多万人死亡。每年大约有200万人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WHO 2013)。根据2013年统计我国HIV感染人数大约在78万左右。截止2014年底,深圳市存活HIV/AIDS患者为8092例,其中AIDS病人2651例,而且逐年以15~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艾滋病不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市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已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是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主要死因。我国调查显示,HIV/AIDS合并结核(HIV/TB)的双重感染者约为2万例,感染率14.44%。HIV/TB感染严重影响我国艾滋病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然而,HIV/TB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效果不佳,病死率较高。因此,了解HIV/TB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谱,进一步研究出新的早期诊断指标及特异性治疗靶点成为我国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评估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生物标记物,以及将该生物标记物应用在评估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产品中。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引物组合物及用途,和一种筛选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生物样品的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物标记物,所述的生物标记物包含CDKN1C基因。
在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生物标记物还包含SOCS3基因。
在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生物标记物还包含SFXN1基因。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生物标记物,所述的生物标记物为CDKN1C基因和/或SOCS3基因和/或SFXN1基因所表达的mRNA或者其编码的蛋白。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上述的生物标记物在制备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产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产品,所述的产品包括用于检测上述的生物标记物的表达量的实时定量PCR的试剂。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上述的生物标记物的表达量的实时定量PCR的试剂在制备用来评估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产品上的用途。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引物组合物,该引物组合物包含扩增SFXN1基因的至少一对引物、扩增SOCS3基因的至少一对引物和扩增CDKN1C基因的至少一对引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扩增β-Actin内参基因的引物的组合。
在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扩增SFXN1基因的引物包含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在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扩增SOCS3基因的引物包含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未经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34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