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179807.6 申请日: 2017-11-23
公开(公告)号: CN108195912A 公开(公告)日: 2018-06-22
发明(设计)人: 李承勇;袁琼;周春霞;千忠吉;洪鹏志;孙省利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主分类号: G01N27/327 分类号: G01N27/327
代理公司: 北京锺维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代理人: 罗银燕
地址: 524088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乙酰胆碱酯酶 二氧化钛纳米管 复合电极 修饰电极 黄曲霉毒素 电极表面 灵敏度 混合膜 壳聚糖 纳米金 戊二醛 检测 沉积 附着 制备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包括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电极,所述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电极包括由二氧化钛纳米管和沉积在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上的纳米金构成的复合电极、以及通过附着在所述电极表面的壳聚糖‑戊二醛混合膜固定在所述复合电极的乙酰胆碱酯酶。本发明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氧化钛纳米管/纳米金/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AFT)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粮食中,特别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等类型,其中以B1的毒性最强。黄曲霉毒素B1的极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是一种人类肝癌的潜在致病源,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

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传统分析方法,如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等已被广泛应用,虽然这些方法的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较为灵敏、可靠,但是存在仪器价格昂贵、检测耗时长或需要复杂的预处理步骤等缺点,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带来了不便之处。因此,发展快速、灵敏、高效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纳米材料应用在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上的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ChaudhuriC R.[Nanoporous Silicon Structures for Toxin Detection,[J].Comsol Com,2014,The Proceedings of 2012,COMSOL Conference in Bangalore]利用纳米多孔硅制备电阻抗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B1,检测浓度低至100fg/mL。Joseph H.O.Owino[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Based on Polythionine/Gold Nanoparticles forthe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J].Sensors,2008,8(12):8262-8274]等利用聚硫瑾/金纳米颗粒制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B1,获得良好线性范围为0.6~2.4μg/mL,检测限为0.07μg/mL。

然而,仍然需要发展利用纳米材料的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以便快速、灵敏、高效地检测黄曲霉毒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发明提供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包括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电极,所述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电极包括由二氧化钛纳米管和沉积在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上的纳米金构成的复合电极、以及通过附着在所述电极表面的壳聚糖-戊二醛混合膜固定在所述复合电极的乙酰胆碱酯酶。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其中所述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电极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S310,将所述复合电极浸泡在壳聚糖溶液中,然后干燥,得到表面附有壳聚糖膜的复合电极;

S320,将步骤S310的表面附有壳聚糖膜的复合电极浸泡在戊二醛溶液中,然后干燥,得到表面附有壳聚糖-戊二醛混合膜的复合电极;

S330,在步骤S320的表面附有壳聚糖-戊二醛混合膜的复合电极上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溶液,然后干燥,得到所述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其中所述复合电极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S210,以钛片为阳极、铝片为阴极、0.2~1.0wt%氟化铵-丙三醇溶液为电解质,在15~30V,优选20V,电压下进行阳极氧化1~3h,优选2h,然后用超纯水清洗干净,500℃高温退火1h,得到二氧化钛纳米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98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