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71292.5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1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前;张克鑫;黄文松;陈和平;徐芳;孟征;郭松伟;王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徐焕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层 地质属性 模型框架 剩余油 方法和装置 地质信息 获取目标 模型确定 目标区域 准确度 网格 地表 申请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根据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根据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通过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由于该方案考虑到了隔夹层的具体特点,根据第一地质属性模型针对性地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并利用该模型框架建立出能较好地表征出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的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再根据该模型确定出剩余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体的油气开发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先对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进行预测,根据剩余油的预测结果,对目标区域进行相应的油气开发。
研究发现:目标区域储层中的隔夹层会影响储层内流体的具体流动,对剩余油的分布影响较大。其中,上述隔夹层具体是指在储层内部的非渗透层。通常隔夹层的厚度相对较薄,多为几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具体的,分布比较广泛,且对流体起遮挡作用的称为隔层;分布不连续,且对流体起不完全遮挡作用的为夹层。此外,隔夹层的分布还体现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由于上述特点,隔夹层的具体分布情况对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较大。例如,隔夹层对于开发后期老油田中的剩余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为了确定目标区域中剩余油的,通常先根据目标区域的地质数据建立精细地质属性模型(相当于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再利用上述地质属性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以确定目标区域中剩余油的具体分布。但是,上述地质属性模型内部结构往往较为复杂,网格数量较大,使用上述模型进行模拟仿真效率相对较差;且由于隔夹层本身比较薄,使用上述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很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综上可知,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高效地确定剩余油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除所述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
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测井曲线;
根据所述测井曲线,确定目标区域中储层的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
根据所述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建立三维构型模型;
以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为基础,通过随机模拟,建立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测井曲线包括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或密度测井曲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包括:
从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中提取储层模型的顶界面、储层模型的底界面、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12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岩石静态泊松比的确定方法
- 下一篇:双段式顶底板围岩破坏范围观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