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越障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7079.7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37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赵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智德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7/02 | 分类号: | B62D57/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旌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10 | 代理人: | 牛传凯 |
地址: | 215137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越障 机器人 | ||
一种多功能越障机器人,包括箱体,箱体前后两端面均开设两个第一通孔,前端面上的两个第一通孔与后端面上的两个第一通孔相应对称开设,同一端面上的两个第一通孔分别靠近箱体的左右两端,第一通孔内均设有横管,横管与对应的第一通孔轴承活动连接,横管的内端位于箱体的内部,位于箱体前后两侧同轴的两根横管内均设有行进动力轴,行进动力轴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横管的外端内部,行进动力轴与横管通过轴承连接,横管的外端外周均固定安装四根连接管,四根连接管以对应的横管的中心轴均匀分布。本发明可以轻松的跨越多数的障碍物,适用于军事勘察、灾区物资运送、探险等各种领域,可以配合安装各种设备进行不同的工作,功能多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越障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越障机器人。
背景技术
越障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军事勘察、探险等各种领域,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越障机器人多种多样,但是多数传统的越障机器人具有一个较大的缺陷,多数传统的越障机器人中提供动力的电机数量较多,常常每个越障轮都需要单独的电机进行驱动,并且传统的越障机器人结构非常的复杂,很多传动结构裸露在外,复杂的结构本身配合数量较多的动力电机,使传统的越障机器人容易出现故障,可靠性较差,并且传统的越障机器人的转向多数不够灵活,在恶劣的环境情况下,传统的越长机器人难以保证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越障机器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多功能越障机器人,包括箱体,箱体前后两端面均开设两个第一通孔,前端面上的两个第一通孔与后端面上的两个第一通孔相应对称开设,同一端面上的两个第一通孔分别靠近箱体的左右两端,第一通孔内均设有横管,横管与对应的第一通孔轴承活动连接,横管的内端位于箱体的内部,位于箱体前后两侧同轴的两根横管内均设有行进动力轴,行进动力轴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横管的外端内部,行进动力轴与横管通过轴承连接,横管的外端外周均固定安装四根连接管,四根连接管以对应的横管的中心轴均匀分布,连接管与对应的横管相互垂直,横管侧面与连接管连接处均开设第二通孔,连接管内均设有传动轴,传动轴与对应的连接管轴承活动连接,传动轴穿过对应的第二通孔后位于对应的横管内部,行进动力轴的外端均固定安装第一伞齿轮,传动轴的内端均固定安装第二伞齿轮,第二伞齿轮与对应的第一伞齿轮啮合配合,连接管的外端设有安装转向管,转向管与对应连接管中心线同轴,转向管与对应的连接管的外端轴承活动连接,转向管的外端侧部开设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设有横向的轮轴,轮轴与对应的第三通孔轴承活动连接,轮轴的外端固定安装轮子,轮轴的内端固定安装第三伞齿轮,传动轴的外端固定安装第四伞齿轮,第三伞齿轮与对应的第四伞齿轮啮合配合,连接管的外端侧部固定安装转向电机,转向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第一齿轮,转向管上固定安装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配合,箱体内底部对应行进动力轴的位置均固定安装动力电机,动力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第三齿轮,行进动力轴上固定安装第四齿轮,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配合,行进动力轴的上侧均设有越障动力轴,越障动力轴通过两个轴座安装在箱体内顶部,越障动力轴的两端均固定安装第五齿轮,横管的内端均固定套装环齿轮,环齿轮的齿朝外,第五齿轮与环齿轮啮合配合,越障动力轴上固定安装第六齿轮,第六齿轮与对应的第四齿轮啮合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越障机器人,所述的越障动力轴一端设有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与对应的越障动力轴中心线同轴,电动伸缩杆的固定杆的端部与箱体内部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的活动杆的端部与对应的越障动力轴的端部轴承活动连接,越障动力轴能沿本身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越障机器人,所述的箱体上部通过连接架固定安装横板,横板顶面开设多个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智德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智德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70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